#夏日生活打卡季#
全球主要股市中,我国A股市场长期和中国经济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之间形成举世罕见严重背离。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提高中国股市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回报能力,已成成为全社会刻不容缓的重大责任。
2023年上半年,美股纳斯达克指数领跑全球,日经225指数紧随其后
第一,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股市为何与经济严重背离
2022年,我国的三大股指沪指、深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下跌15.13%; 25.85%; 29.37%。美股三大股指道指、纳指、标普500分别下跌8.78%;纳指下跌33.1%;标普500下跌19.44%。
2023年上半年,我国沪指上涨3.65%,深成指上涨0.1%,创业板指下跌5.61%。美国的纳指上涨31.73%,标普上涨15.91%,分别创1983年来和2018年来各自最大的上半年涨幅。同时刷新去年4月以来高位。其中纳斯达克100指数涨38.18%,创历史最大上半年涨幅。道指收于34407.6点。上涨3.8%。
其他主要股市中,日经225上涨27.19%;德,法,英市场,均在上半年创下历史新高。意大利股市创出2008年以来新高。
2023年上半年,全球共有615家企业上市,筹资60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下降5%和36%。我国的沪深两市的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占全球的28%和50%。A股市场有173家公司首发上市,筹资2104亿人民币。
对比中美股指2022年以来的走势,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股市不仅未能收复2022年的下跌,而且创业板还在明显下跌。这一组数据大致可以看出中美股市中的对比效应。2022年,美国苹果公司全年累跌28%、亚马逊50%、Meta65%,微软29%。而今年上半年, Meta涨超138%;奈飞上半年累涨近50%;微软涨超42%;谷歌涨超35%;苹果涨幅近50%,股价连创历史新高,总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超过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亚马逊之和,比微软高出5000亿美元。其他大型科技股,如英伟达上半年累涨近190%;特斯拉涨超112%。
从全球各个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和股票市场的对应关系来看,唯有中国股票市场与中国经济形成最为典型的背离走势。
因此有人说,中国经济对股市走牛无法形成支撑。这完全是一派胡言。
如果我们把时间轴摆在2012年至2022年期间来看,中国经济的表现可谓全球最为亮眼。这10年,美国GDP年增长率从未超过4%,2009年甚至为-2.63%的负增长。而这10年,是中国GDP高速增长的关键时期。平均增速接近10%。2007年中国GDP增速高达14.2%,在2008年、2009年稍作回落9%以后,2010年再次提升至10.3%。
2012年,中国GDP为54万亿元。2020年、2021年和2022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和121万亿元三大台阶,可谓震撼世界。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21万亿元,虽说2022年增长3%,但是增量642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2021年发达国家瑞典全年GDP总量。
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的三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4.5%,增速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速1.8%,也高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1.6%、0.7%和-0.3%。
2022年,美国开启的近30年的最猛烈的加息周期,名义上是抑制连续爆表突破41年新高的通胀,实际还是为了显示美国GDP独一无二的碾压能力。依靠通胀和操控美元汇率虚增GDP2万多亿美元。美国实际增长2.1%,但名义增量却为24670亿美元,即2.1%的增长完全偷藏于8.5%的通胀数据里,实际是负值。
G7中其他国家,除加拿大增加1382.66亿美元外,日本2021年跌破5万亿美元,为4.93万亿美元。2022年为42287.95亿美元,下降7704.34亿美元;德国40721.92亿美元,下降1877.43亿美元;法国27829.06亿美元,下降1749.67亿美元;意大利20104.32亿美元,下降1039.24亿美元;英国30688.16亿美元,下降545.24亿美元。
再看我国,2022年的消费物价指数CPI涨幅是2%。过去5年,也就是2018年到2022年,我们平均的通货膨胀也是2%。过去10年,最高2.9%,最低0.9%,平均2%,全球唯一。
那么,为何股市始终在原地踏步不前?
首先,股市难以承受扩容之重。
A股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从2012年的23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91.6万亿元,指数不动,市值翻了两番,意味着募集资金才是主力。因为,这期间市值动辄蒸发十几万亿已经变得习以为常。全球第二大市场规模几乎依靠高速扩容维系。对比2012年,当年IPO公司数量为155家,募资总额为1034.32亿元。10年间,IPO数量和募资总额分别增长2.38倍和4.25倍。
2022年,根据沪深上交所发布2022年统计,两市合计上市公司数量达4917家。上交所上市公司数为2174家,IPO公司数为154家,股票总市值463787亿元,同比减少10.76%。深交所上市公司数为2743家,IPO公司数为187家,总市值324219.15亿元,较去年同比减少18.21%。如果包括北交所,三大交易所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152家。
2022年A股IPO上市家数达到428家,IPO融资额5869.66亿元,较2021年增长8%,创下历史新高。2020年、2021年分别为4792.94亿元和5426.43亿元。沪深交易所分别摘得全球IPO融资冠亚军,分别达3588.91亿元和2115.16亿元,接近全球募资总额的50%。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证的分别有70家、123家、148家和83家。
相比之下,同年,美国市场IPO筹资金额下降90%以上;中国香港市场下降超过70%。股指的表现是:沪指跌15.13%;深成指跌25.85%;创业板指跌29.37%。A股上市公司合计市值78.87万亿,较年初的96.4万亿蒸发了17.53万亿(剔除上市新股为16.2万元),平均人均亏损7.72万元。当前,A股市场出现的关键词是“高频破发”。上市首日破发数量达到143家,占比为33.4%。尤其在北交所和科创板两大板块表现明显。2022年超过50%的北交所新股和接近40%的科创板新股在上市首日破发。
其次,A股市场的清仓式减持导致巨量资金抽离股市。
我们不避讳中国股市连续十五年涨幅几乎为零。15年来,股市长期套牢锁定大量资金导致众多家庭财富不断缩水的市场。也因为此,最能够提振内需扩大消费效能的群体被彻底遏制。
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我国股市中存在的清仓式减持问题。
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解禁高峰,我们都记忆犹新。
自2008年开始的三年,A股市场“解禁”高峰的规模达到9,031.9亿股。其中,2008年达1,181.27亿股,2009年达6,637.42亿股,2010年达1,213.21亿股。
从2013年开始A股重要股东的减持规模极速攀升。在2013年减持公告数量首次突破10000次之后,市场的减持次数始终居于高位。2015、2018和2019这三年,年均超过24000次的减持公告。2015年A股市场重要股东的净减持金额为4588.82亿元。到2020年减持金额接近7000亿元。202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董监高及其关联人减持金额就高达973.80 亿元,而对应的增持金额仅为84.06亿元。2022年,A股减持套现金额高达6000多亿元。增发超过9000亿元。即每年新股发行和增发以及减持套现,就从市场抽离资金超过2万亿元。
股权分置早已成为过去,新的层出不穷的巨量增发定向增发的上市减持该起个什么更加掩饰实际还是股权分置的事实?解除禁售之日如同洪水猛兽,股价飞流直下。
如果我们不厌其烦地用“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来搪塞我们的过错,这不仅对投资者不负责任,也是对中国经济取得的亮眼成绩的亵渎。
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是,不少上市公司已经把戏耍投资者当成主业操作。
2011年至2021年上市公司董监高及关联人年度增减持金额变化
今年以来,各种清仓式减持眼花缭乱。清仓减持成为家常便饭。
继360周鸿祎创造了离婚分股权实现套现的“自嘲愚笨之策”之后,效仿者前赴后继。常年以靠蹭热点为荣的昆仑万维,终于推出了惊呆投资者的靠蹭热点达到哄抬股价谋取高位减持的阴险计划,而且还是“贾跃亭”式的减持和周鸿祎离婚式经验之集大成之作。公司持股比例11.06%的股东李琼,减持公司股票不超过3586.86万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为支持公司AGI和AIGC业务长期发展,同意将减持股份税后所得的50%以上的金额出借给公司,借款年利率2.5%,借款期限三年。利息每年稳赚2257万元。等于吃完碗里还不算,干脆把锅整个端走了事。股民自嘲天算人算全算完,躲过贾跃亭周鸿祎,还是没能躲过昆仑万维创造的“前妻减持概念股”的魔掌。
成都先导公告公司多名股东拟合计减持公司不超18.95%的股份,几乎就是清仓式离场的节奏。
龙芯中科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过13.17%股份,直接套现73亿。减持的动力自然一看就明白,2022全年仅赚了近5175万元,扣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亏损1.5亿元。但是市值达到了500多亿。2023年,情况并未好转。今年一季度,龙芯中科实现营业收入1.18亿元,同比下降34.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7217.92万元,比去年同期实现净利3642.25万元相比,可谓天壤之别。据龙芯中科披露,而要求减持的其中四位股东,股份来自于公司IPO之前。龙芯中科发行价格为60.06元/股,发行市盈率高达141.68倍。现在的亏损已经无法计算市盈率。
芯片公司卓胜微实控人之一唐壮与易戈兵就离婚财产分割事宜可谓是煞费苦心减持股权的“杰作”:权益变动后,唐壮持有卓胜微股份 816万股,占总股本的1.53%,不再是持股 5%以上股东;易戈兵持有股份3275.75万股,占总股本的6.14%,仍然是持股5%以上股东。天价离婚案造就34亿的后续减持减持再减持。等于挑明告诉人们,在中国股市,只要是减持永远都是对的。一纸婚姻约束在减持面前不值一文。
如果继续放任这等藐视法律法规、恣意践踏规则者到处泛滥,中国股市面临的不是停止在3000点一带的问题,而是这个市场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受到严峻考验。
而今年创造的一天受理33家IPO申请,3天受理63家的记录,别说让市场休养生息,市场喘息都很困难,再别说期望上涨带来回报。比如,IPO的庞然大物华虹宏力在科创板拟募资180亿元,先正达在沪市主板拟募资650亿元,将成为A股近13年来最大规模IPO。华电新能拟募集资金300亿元。仅此3只A股上市募资总额超1000亿元。
美国公司连续多年大规模回购自己的股票
第二,经久不衰的美国股市公司股票回购是美股走牛的关键力量
自1982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通过一项规则,允许公司购买自家股票,而无需被控操纵股票。回购可以提高公司股票的价值并立即奖励股东和高管。近年来,随着美国企业在二战以来最大的扩张时期取得巨额收益和超额获利,回购数量也同步激增。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将公司税率从35%降至21%之后,导致回购快速增加。根据参议院财政委员会的数据,2019年,美国大型企业花费7280亿元购买自家股票,比2018年增加55%。
伴随美国公司回购总额的增加,标普500指数不断创出新高
企业回购股票总是投资者喜闻乐见的事。当市场持续走低时,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回购股票的方式来提振投资者信心。正如Interactive Brokers LLC首席策略师Steve Sosnick所言,“此时此刻,投资者乐于见到他们最喜欢的公司回购股票。投机者也对此感到十分高兴,因为有一个大买家,你知道他们会在市场上很活跃。因此,我认为回购公告是最近美股反弹的关键触发因素。
根据Birinyi Associates汇编数据,美国公司在2022年总计宣布回购约1.26万亿美元规模的股票,同比增幅达到3%。公司层面执行了其中的82%,支出规模达到惊人的约1.03万亿美元。2023年的罗素3000指数成份股公司已经累计公布了逾600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与去年创纪录回购速度一致。据该机构的统计,2022年全年,上述指数成份股公司合共完成了规模达1.1万亿美元的股票回购,同时宣布了1.3万亿美元的回购计划,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其研究主管杰夫·鲁宾(Jeff Rubin)强调:尽管98%的上市公司CEO表示他们担心经济衰退,但他们仍然愿意花钱回购股票,除非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否则再出现一年1万亿美元或更大规模的股票回购根本不足为奇。
美国上市公司回购股票是支撑美股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2010年以来除了两个季度以外,标普500指数成份股公司每个季度花在回购上的资金都超过了派息。过去10年,回购活动对美股每股收益增长的贡献率在8%-10%。从股价角度看,作为美股回购主力军的信息技术、金融板块,过去10年回购活动对其每股收益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2%、15%,对股价表现的贡献率分别为11%、12%。
高盛的数据显示,最近10多年,股票回购一直是股票需求的最大来源。
最为典型的数据可以显示出美国上市公司对于回购的青睐。
2017年之后美股回购规模明显抬升。信息技术、金融及医疗保健板块的回购最为活跃,合计回购规模占整体规模的50%以上。
根据标普道琼斯指数(S&P Dow Jones Indices)的数据,2018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企业全年用于股票回购的资金达8064亿美元。
2019年以来标普500走势
三年疫情期间,美国企业的股票回购不断回升,2020年四季度就达到1200亿美元。标普500指数的回购,伴随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的刺激措施,后续每个季度股票回购都在增加。2021年第二季度重新回到疫情前近1990亿美元的回购规模。2022年一季度,回购股票的支出超过2650亿美元,创下同期历史新高。
研究机构EPFR的统计,如果按照单月计算,2018年6月和2021年4月,美国上市公司分别宣布的股票回购价值都高达2090亿美元。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在2021年第三季度回购了2345亿美元的股票,超过了2018年第四季度创下的2230亿美元的季度纪录。2021年全年,美股回购总额达到创纪录的9110亿美元。标普500指数成分公司的回购规模在2022年达到创纪录的9230亿美元。
尽管美国的《降低通胀法案》规定自2023年开始企业回购股票时,需上缴1%的回购税。但美企尤其是巨无霸级别的公司股票回购力度越来越大。
2022年,美国科技巨头FAANG(Meta、苹果、亚马逊、奈飞、谷歌)不断加大自由现金流用于股票回购的决策之中。回购成为2022年美股需求的最大来源,也是股市获得巨大支持的力量源泉。
2022年标普500回购指数也验证了回购有利于股价表现。彭博数据显示,追踪回购最多的前100只股票的标普500回购指数,2022年的表现跑赢大盘约9个百分点。
12年来苹果公司伴随回购股票的走势
其中苹果公司最为典型。2022财年,苹果公司回购902亿美元的股票,2021财年为855亿美元,创历史记录。在公布2023财年第二季度业绩,收入下降3%,业绩基本持平,但是公司却毅然决然宣布追加900亿美元的公司股票回购计划。这不仅是苹果公司连续第11年实施公司股票回购计划,也是连续11年不断提高回购数量的回购计划。
谷歌在在2020年回购85亿美元股票的基础上,2021年一季度回购创纪录的114亿美元股票,二季度再次宣布500亿美元的回购计划。
META公司宣布40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甚至开始借钱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 2022年8月,Meta发行100亿美元的债券,2023年3月再次发行85亿美元的债券,都用于支付2022年回购280亿美元股票和实施2023年第一季度回购90多亿美元的股票的对价。
卡特彼勒在2018年实施规模为10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之后,2022年5月再推出15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相当于该公司总市值的13%。同月,淡水河谷发布声明,已完成2021年10月启动的回购2亿股股票回购计划,平均价格为17.56美元/股,共耗资35.13亿美元。同时宣布启动新一轮股票回购计划,将在未来18个月内最多回购5亿股普通股及其美国存托凭证(ADR)。
其它重量级公司更是多年持之以恒。美国石油公司雪佛龙高居全球超级大型能源公司首位。资产负债表明显优于竞争对手埃克森美孚、欧洲大型竞争对手荷兰皇家壳牌等。在2022年创出历史最佳业绩的同时,2023年宣布实施750美元的股票回购,连续36个季度(等同于连续20年)分红比例上升。回购的规模约为公司市值25%。
石油巨头雪佛龙股价已经连续两年暴涨。2021年涨幅为52.01%,2022年为60.73%。巴菲特从2021年中旬开始加仓雪佛龙。因为雪佛龙的股息收益率就高达5.6%。随着油价市场未来的看好,雪佛龙的派息水平依然会吸引投资者。
埃克森美孚宣布在2024年之前,实施50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西方石油公司甚至把股票回购计划提升到优先于公司增产石油的决策层次。已经计划将把伯克希尔哈撒韦持有的优先股全部回购。公司CEO Vicki Hollub提出的理由让我们深感一个上市公司为了提高股东的回报所表现出来的忠诚态度:业绩永远不会持续上升,但是,通过专注于股票回购为股东创造价值是可以持续的。
与之相对应,看看我们股市里的两大旗舰中石油和中石化的表现,你就对中美股市的上涨逻辑一目了然。
2022年7月,美国两党政策中心发布一份白皮书,得出结论认为股票回购为社会提供了重大的经济利益。
反对者观点如下:
巨额回购实际上加剧了资金空转,容易诱发投机行为,在扩大金融系统风险的同时,难以真正促进实体经济。
将大规模资金投入股票回购,限制了公司在研发、设备、培训、福利等领域再投资的能力,转移和错配了本来应该进入实体经济的资本。
如马萨诸塞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拉让尼克认为,股票回购让最富有家庭更加受益,但对工人收入和福利增长有损害。企业争相将资金用在推高股价上,而非用于扩大生产能力或推出创新产品,这令股票回购成为美国经济的顽疾。
美国两位经济学家在2023年的一项研究中计算得出,2001年至2022年间,思科(CSCO.US)将95%的净利润用于回购。这是以牺牲投资和创新为代价的。
回购允许超级富有的高管操纵市场,同时将企业获利导入自己的口袋而不是整体经济。企业股票主要由富有的美国人拥有:美国财富排名前10%的家庭拥有约90%的企业股权。把钱花在公司长期成长和员工身上会更好。
支持者的观点主要是:
使用回购手段的公司普遍认为这是有效分配过剩资本的一种方式。
公司利润属于股东,回购不应该比派息更有争议。回购比派息更灵活,公司通常会寻求将派息维持在固定水平,无论时局好坏。回购还为股东提供了税收优惠,因为回购的利益是以资本利得的形式出现的,在股票出售之前不征税,而股息在支付时征税。辩护者还辩称,如果一家发展机会有限的成熟公司把钱交给投资者,让他们把钱用在初创公司或其他地方,社会就会受益。
企业回购股票推高股价,其带来的财富效应会对实体经济有积极影响,尤其是持有公司股票的员工将因股票回购而受益。投资者乐见他们青睐的公司回购股票,投机者也会因为知道市场上有一个活跃的大买家。
回购就是一个公司的管理团队自己进场来告诉投资者,他们认为自家的股票被低估了,这总是令人欣慰的。这是他们对长期前景的信任投票。
回购为投资人提供了额外的财务资源,包括那些在股市投资的401k和年金受益人,否则他们不会拥有这些资源。这些额外的资源反过来可能会被再投资或保存起来,可以为初创公司等提供所需资金,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
哈佛法学院教授佛里德认为,关于回购减损其他形式投资的说法有缺陷。2007年至2016年期间,企业通过回购和分红分配了净利润的96%以上。同时,这10年,即使现金余额激增,公司对其业务的投资也大幅增加。
巴菲特坦言回购自家股票是因为维护股东利益的需要
第三,股票回购的舵手沃伦•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公司如何看待股票回购
那么,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如何看待的呢?
实际上,巴菲特和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始终在从事着公司股票的回购。因为公开市场的高估值使巴菲特更难找到有希望的收购标的。巴菲特解释称,包括苹果公司和美国运通公司在内的一些伯克希尔公司押注最多的公司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
巴菲特在2019年的股东信中曾表示,伯克希尔只有在2种情况下才会回购股票。一是巴菲特和芒格都认为它的售价低于其价值;二是公司在完成回购后,仍会拥有充足的现金。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对对此解释,回购计划有利于现有股东:“如果你只是为了涨得更高而回购股票,那是非常不道德的。但如果你回购股票是因为这是一件符合现有股东利益的公平事情,那么这是一种高度道德的行为,而批评它的人都是疯子。”
2020年,回购80,998股伯克希尔A类股,花费247亿美元,结果是伯克希尔资产实现扩张。这一行动使巴菲特在伯克希尔旗下所有企业的持股比例增加5.2%,而且根本不需要动钱包。2021和2022年分别回购66亿美元和79亿美元的公司股票。
即使在他回购比较少的年份,如果被问起为何没有加大股票回购力度时,巴菲特只回答,和其他事情相比,伯克希尔股价并未跌到更有吸引力的水平,未到大举行动的时候。
“我们会按照查理和我长期以来推荐的标准,我们进行了这些收购。因为我们相信,它们既能持续提高持股人的每股内在价值,也能让伯克希尔拥有充足的资金,应对可能遇到的任何机会或问题。”
“我们绝不认为伯克希尔的股票应该以任何价格回购。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美国的CEO们有过这样一个尴尬的记录:在股价上涨时,他们投入更多的公司资金用于回购,而不是股价下跌时。”
2023年,巴菲特甚至把股票回购作为一个投资的重要领域。“如果回购是以增值价格进行的,那么每一点都有帮助。”“同样可以肯定的是,当一家公司回购成本过高时,长期股东就会蒙受损失。在这种时候,收益只流向抛售股票的股东,以及那些建议愚蠢买入股票的友好但昂贵的投资银行家。”
“当你被告知,所有回购都对股东或国家有害,或者对首席执行官尤其有利时,你要么是在听一个经济文盲,要么是一个能言善辩的煽动者——这两个角色并不相互排斥。”
5月7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度股东大会上,93岁的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与99岁的老搭档芒格(Charlie Munger),以及两位“继任者”伯克希尔·哈撒韦副总裁格雷格·阿贝尔(Greg Abel)、阿吉特·贾恩(Ajit Jain),一同回答全球投资者的提问。在股票回购问题的考量上,巴菲特表示,继承人阿贝尔很大程度上与我有同样的考虑框架,人们往往把这个问题想得太复杂了。阿贝尔将继承他的工作,并会与贾恩决定一起协商,做出最终的决策。
阿贝尔随即表示,沃伦和查理定下了非常优秀的回购计划框架,我会继续沿用,因为股票回购将同时对股东和公司自身的运营产生益处,如果资本足够且股票很有吸引力,那么为什么不通过回购来提升单股内在价值呢?因此当时机来临,我们会成为活跃的股票回购方。”
巴菲特神一般的操作配合股票回购,得到的是令人称奇的业绩。
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夕发布的2023年一季报显示:营业收入853.93亿美元,上年同期为708.1亿美元, 同比增长21%;净利润355亿美元,同期为54.6亿美元,暴增550%。
今年第一季度,伯克希尔一以贯之地推进股票回购。斥资44亿美元回购A类和B类股。
而且在季度财报中专门声明:伯克希尔允许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在认为回购价格低于伯克希尔内在价值时,回购其A类和B类股票。该计划继续允许在公开市场或通过私下协商的交易进行股票回购,并且没有规定回购股票的最大数量。如果回购会使伯克希尔的合并现金、现金等价物和美国国债的总价值降低到300亿美元以下,将不会进行回购。回购计划不要求伯克希尔回购任何特定金额或数量的A类或B类股票,而且该计划没有截止日期。
第四,公司和股票的实际表现有力说明股票回购利大于弊
公司回购的稳定需求是美股市场最坚定的多头力量之一。
过去十年中,跟踪回购规模最大的一篮子公司股票表现的基准指数跑赢标普500指数大约45%。
正是这股股票回购浪潮,助推美国股指在2021年屡次创下新的历史纪录:标普500指数2021年累计创下67个收盘纪录。道琼斯指数更是在五个月之内23次刷新历史高位,超过2020年全年的创新纪录。
最为可靠的说服依据,那就只能是看股票市场和公司股价的真是表现。也就是说,美国股市近15年来的超级牛市和实施股票回购的公司业绩、股价表现都从根本上对反对者做出了最为彻底的否定。
2019年5月,内德·戴维斯研究公司首席美国策略师埃德·克利索尔德表示,如果美国上市企业不进行股票回购,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将比当时的水平低19%。
从技术层面,回购可以通过减少公司的流通股数量来提高每股利润,支撑股价。从情绪层面,回购可以向投资者传递高管们对自己公司前景及财务状况充满信心,从而提振投资者情绪。
2021年,贝雅资本Strategas research Partners政策研究主管克利夫顿(Dan Clifton)提供的数据显示,虽然近年来美国股市回购总量一直在上升,但股票回购占美国股市总市值的比例却连续三年下降。很简单,意味着股票回购不仅没有对市场带来冲击,相反,推动了公司的股价和投资者的信心。
虽然重点说的美国股市,但这并非只有美国市场偏爱回购。
欧洲上市公司不仅喜欢派息,近年来也在广泛开展股票回购。2023年前两个月已经宣布近700亿美元的回购,比2022年同期激增50%,而资金流动性宽松型突出的能源公司和银行成为主流。
为防止股票回购成为内幕交易的祸源,2022年,美国证监会(SEC)就提议,要求披露有关回购的详细资讯,包括股票回购的目标或理由以及用于确定回购金额的流程或标准。今年5月,SEC表决通过股票回购和公司高管的内幕交易更为严格的新监管规定:在公司高管进行公司股票买卖交易前,在一个保护他们免受内幕交易责任的框架下,设置一个为期120天的“冷静期”。新提案还要求公司自身在执行股票回购计划前设置为期30天的“冷静期”。公司回购股票提出了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公司在股票回购交易发生后的第二天营业结束前,报告有关股票回购的信息,包括购买的价格和数量。核心是要求公司披露更多信息,以便投资者更容易比较回购和内幕交易的时间,并识别是否为了提高高管薪酬而进行的回购。
如果我们以2022年美国股市的一组数据。就可以知道美股“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具体理由。2022年度美股回购资金总额1.26万亿美元;分红总额7780亿美元;IPO数量149只,融资总额207.9亿美元。相当于将超过2万亿美元的资本回报于股票市场流转。分红总额接近筹资总额的39倍。
近三年中国股市表现
第五,大力提倡公司回购股票,有助于改变中国股市和中国经济严重背离的被动局面,是推动牛市行情不可或缺的郑重抉择
总体来说,
整体估值不断下移。过去二十年的市盈率中枢是14.86倍,市净率中枢是1.66倍;过去十年的市盈率中枢是13.6倍,市净率中枢1.5倍;过去五年市盈率的中枢是13.35倍,市净率的中枢是1.46倍。
截至2022年,沪深A股股票平均市盈率为11.84倍,较去年同期下降25.58%。当前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是12.1倍,过去10年平均仅为12.42倍;市净率1.43倍,过去10年的中位数水平1.49倍。
近十年来,股票市场规模增长238.9%,债券市场规模增长444.3%,股债融资累计达到55万亿元。这期间,推出新三板、科创板,合并深交所主板和中小板,设立北交所。资本市场已形成涵盖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沪深港通、沪伦通等等,A股纳入国际知名指数而且不断提升比重。
在中国股市,无论是暴涨还是暴跌,统计结果表明,几乎都是亏损状态。因为,牛市都无一例外地在管理层和社论的干涉下都夭折了,随之无一例外地步入了更加惨烈的熊市。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特征体现得无比充分。
整体估值不断下移。过去二十年的市盈率中枢是14.86倍,市净率中枢是1.66倍;过去十年的市盈率中枢是13.6倍,市净率中枢1.5倍;过去五年市盈率的中枢是13.35倍,市净率的中枢是1.46倍。
据海通证券统计,上证指数从1994年7月29日至2004年8月30日的整整十年间,证券市场整体处于亏损状态。
即使在2006年至2008年,上证指数暴涨500%以上的行情,也未能给投资者带来真金白银。相反,随之而来的暴跌73%,让所有在股市里的坚守者损失惨重。
2008年6月,央视、和讯网等四家网站对76万个投资者调查结果显示:从2007年1月1日起至2008年6月,参与调查的投资者中亏损者的比例达到了92.51%,盈利的投资者仅有4.34%。勉强保本的投资者为3.15%。亏损额占投资者全部金融资产的比例如下:占50%以上的为59.98%,占40%的为14.50%,占30%的为11.43%,占20%为5.74%,占10%为2.46%,占10%以下的仅有5.89%。
到2008年年底,《上海证券报》和证券之星共同对25110个投资者进行“2008年生存现状互联网调查”。结果是逾九成股民亏损。在股市中亏损幅度超过70%的,占比多达60%;亏幅在50%—70%的,占比22%;亏幅30%—50%的,占比为7%;亏幅30%以下的股民,占比5%;盈利仅占6%。
2008年,A股市场创下了中国资本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跌幅。A股总市值从年初的32.44万亿元锐减到12.63万亿元,缩水61%以上,将近20万亿元的财富被蒸发,占到2008年我国GDP总量31.4万亿元的63%。
而今年上半年,东方财富网对沪深股市所作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A股市场58%的股民表示今年上半年亏损严重,9%的股民略有浮亏。
因为市场未能产生赚钱效应,今年上半年新基金发行遭遇寒流。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基金发行份额为4898.79亿份,较2022年下半年环比下降36.41%。这也是2019年上半年以来的最低值。6月新基金发行份额为424.37亿份,创2018年9月以来的新低。
深刻分析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财富此消彼长的效应,实现双赢的期望未能体现,而是此消彼长,二者相抵,失大于得。诸多企业实现超额募集资金上市目的,股市为我国国企改制脱困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投资者却负担起了更加沉重的股市暴跌损失。这两者之间始终呈现出来的是“失大于得”的财富蒸发效应。中国股市已经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上融资能力最强、二级市场投资者得到的回报最差的单级畸形极端化发育的“怪胎”。仔细观察可知,中国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程度和相互影响,其双向互动提升核心价值的重要纽带关系尚未有效建立,甚至不时反映出彼此逆向背离的负面反馈效应。募集所得虽然巨大,但根本无法和投资者被二级市场蒸发的天文数字相提并论。整体来说这是一笔赔钱买卖。
对证券市场的任何违规违法者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让以身试法者毫无法律漏洞可钻,这种巨大震慑作用才能使中国股市充满晴朗无比的环境。蜻蜓点水式的责罚必须唾弃,虚假陈述、内幕交易、天价离婚曲线减持、蹭靠热点操纵市场等丑恶现象必须得到彻底遏制,现有仅仅凭借一纸问询函之后几乎都不了了之的状况必须得到彻底改变。退市机制也绝不可徒有其名。《公司法》、《证券法》和《刑法》赋予的正义之剑必须在中国股市发挥指引作用。
维护和捍卫中国股市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推动上市公司长远发展,大力提倡积极回购本公司股票,不失为一项利国利民利好股市利好市场主体的上佳战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