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让农业有前途、农民有奔头——来自农业大县陕西富平的田野观察2、“乡村漫游”第三站落地广西 共研乡村文旅发展新方向3、元宵节,汤圆迎来“高光”时刻苏浙沪消费者偏爱咸口汤圆
让农业有前途、农民有奔头——来自农业大县陕西富平的田野观察
来源:【渭南日报】
《经济参考报》7月4日刊发记者采写的文章《让农业有前途、农民有奔头——来自农业大县陕西富平的田野观察》。文章称,如何既能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又能保障农民稳定增收,是当前农业工作的重大课题。记者在陕西关中农业大县富平县采访发现,随着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推进,全县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柿子、奶山羊、甜瓜等地方特色产业也越做越大,实现了增“粮”产、干“柿”业、发“羊”财,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让农业有前途、农民有奔头。
三夏忙:丰收在望瓜果香
烈日当头,位于关中平原粮食主产区的富平县流曲镇,麦田里一片忙碌场景。一台台农用机具穿梭往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麦香。富平县满绪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满绪说,去年受强秋淋天气影响,小麦大面积晚播,得益于农技人员指导和精细化的田间管理,今年“三夏”不但没有减产,还实现了难得的高产丰收,“我们农场种植的750亩小麦,平均亩产超过1000斤,总收入达到了132万元”。
“今年我们全县小麦种植面积超过72万亩,总产量22.48万吨,较上年增产3.9%,”富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耀武说:“这一成绩属实来之不易,由于受强秋淋天气影响,去年小麦苗情复杂、长势偏弱,为多年来最差。我们抓住小麦关键生长期,调派系统53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16个镇办、街道分片包联,指导群众开展抗灾强管、科技壮苗行动,实现苗情迅速好转,全县52.71万亩晚播小麦,全部实现颗粒归仓。”
王耀武介绍,近年来,富平县大力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持续发挥种粮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建成县镇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培育粮食种植大户643个,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8.2万亩。按规划,富平县还将建设10万亩高标准农田,辐射带动全县50万亩粮食优质高效发展,积极推广应用小麦宽幅沟播和玉米增密技术,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流转了803亩土地的满绪家庭农场,建了2000平方米的晾晒场、800平方米的库房,有大型植保机械6台套、农业植保无人机等农机。从2009年经营至今,王满绪摸索出的发展路子是,一边科学集约化管理降低投入、保证品质,一边推动粮食产业市场化、商品化,“我们和几家种子企业签订了良种繁殖协议,农场繁殖小麦良种,由种子公司高于市场价10%全部收购,光这一项就为农场增加收入10万元”。
当下正是甜瓜上市的旺季,一箱箱甜瓜从张桥镇念田村销往全国多地。“—个一亩多的大棚一季产量达到两万多斤,带来收入一万多元。”富郁香甜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赵可合说,目前念田村种植大棚甜瓜3000亩,成立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种植大户50户。
种了40多年甜瓜的赵可合眼看着甜瓜随品种和技术改变,产量越来越高,瓜农的腰包越来越鼓。2011年他说服儿子赵铁刚辞去在西安做销售的工作,回老家一起务农。如今,赵铁刚已经买了两辆车,农忙时开着面包车下地务农,农闲时开上越野车带家人外出游玩。
“以前农村人盼着‘农转非’,现在城里人想要‘非转农’,务农也能有奔头。”赵铁刚说。
增收富:产业兴旺腰包鼓
富平县有2000多年栽植柿子的历史,出产的柿饼以个大、霜白、底亮、质润、味香甜闻名。富平柿子是三秦大地上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时令美食之一,火红的“柿”业也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在庄里镇,5.3万亩的柿子树漫山遍野。年近70的王庄村村民马志刚乐呵呵地在自家6亩柿园巡视。他说:“过去鲜柿子只能卖几块钱一斤,现在加工成柿饼,一斤要卖二三十块钱,年收入也从五六万元增加到了十多万元。”靠着种柿子赚的钱,马志刚供3个儿女上了大学、翻新了家里的房子。在有887户村民的王庄村,依靠柿子产业年收入超过十万元的村民就有286户。
据王耀武介绍,目前全县柿子栽植面积达36万亩,年产鲜柿20万吨,加工柿饼5万吨。通过国家食品安全SC认证柿饼加工经营主体有78家,从柿饼加工拓展到柿叶茶、柿子酒、柿子醋、柿子糖、柿子果冻等10余种产品。产业由柿园和初加工,扩展到深加工、晾晒、流通、冷藏、包装、销售、推介服务等领域,带动20万人“柿”业,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0%。
每年秋末冬初,霜降过后,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柿园里人头攒动。“除了摘柿子的农民,城里来的游客、摄影师也往我们柿园里钻,热闹得很。”王庄村党支部书记范西川说,“柿子不仅卖得出去,还能把游客引得进来。”看准柿子对文旅产业的带动,富平相继建设柿子长廊、柿文化体验馆、尖柿风情小镇等文旅项目,为富平柿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下基础。
富平柿子产业规模化、融合化发展,是富平农业发展之路的缩影。
富平县位于三秦关中腹地,取“富庶太平”之意而得名。这里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素有“九峪肥田”之称,不仅是陕西产粮大县,也是中国柿子之乡、中国奶山羊之乡、中国早中熟苹果之乡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包括富平甜瓜、富平柿饼、富平羊奶粉在内的6个农产品入围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
近年来,围绕柿子、奶山羊、甜瓜等特色产业,富平县引导群众发展规模种植、规模养殖。截至2021年底,全县栽植花椒22万亩,养殖奶山羊80万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农业总产值达到88.3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
好未来:科技助力强品牌
走进留古镇的智慧农业产业基地,智慧温室里整齐排列的种植槽上,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的番茄枝叶茂盛。园艺工人站在可移动升降平台上,为两米多高的“番茄树”掐枝疏叶。
智慧温室里有多项“黑科技”,帮助番茄“上树”实现无土立体栽培。富平县智慧农业产业基地负责人张旭龙说,雨水收集和水肥一体化设备,可以实现生产种植区自动精确灌溉。智能控制系统实时收集各项环境参数,为温室作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自动温度控制可精确到0.1摄氏度。
富平县新建成的智慧农业产业基地占地100余亩,温室面积达6.67万平方米。智慧温室大幅提高了单位面积产能,每平方米番茄产量可达60公斤,产业基地年产值将超过3000万元。
数字智能化控制、机械自动化操作等技术,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与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也为传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注入新动能。
在富平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奶山羊养殖产业,如今制定了奶山羊健康养殖标准,着力推广“TMR饲喂、机械挤奶、自动饮水、自动消毒”等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富平奶山羊产业不但形成了良种繁育、规模养殖、智能加工、现代流通、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布局,建成红星、金牛、圣唐、样样祥等6家重点龙头企业,还通过建立省级羊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制定关中奶山羊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等措施,辐射带动全省奶山羊产业发展。
富平县县长景军荣说,富平农业正向着管理科学化、销售品牌化发展,着力打造集现代科技、食品加工、商贸运输、采摘旅游于一体的高标准设施农业综合体。“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特色产业,坚持做大规模、做强加工、做亮品牌,加快培育现代化全产业链体系,全力打造全国奶山羊发展旗舰县和百亿级尖柿产业发展强县,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景军荣说。
(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
本文来自【渭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乡村漫游”第三站落地广西 共研乡村文旅发展新方向
11月23日,小红书“乡村漫游”广西站(桂林)启动仪式暨“村村开放麦”乡村新业态思享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龙村举行,旨在面向小红书上火热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主理人,搭建互动交流桥梁,开展沙龙活动深度交流,分享乡村振兴新解法,树立乡村创业典型,鼓舞提振返创信心。
作为“乡村漫游”计划的标志性活动,“村村开放麦”为扎根在乡村的创业者创建交流平台。六组分享嘉宾围绕农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形式与新方法、小红书如何帮助他们发展乡村文旅事业等,分享了宝贵经验和独特见解,也对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借助小红书进行宣传与经营提出建议与需求。
阳朔“狗蛋农场”主理人何革萍与老莫凭借对乡村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重在将生活方式与乡村文化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农场IP,在小红书上成功吸引了城市游客的目光,现在客群有一半是看了小红书过来的。他们的实践,不仅是个人兴趣与事业的融合,也是乡村生活和自然的相融共生,还带动了村民就业与生活改善,诠释了“生活方式”在打造乡村文旅新业态中的重要作用。
酷爱中国风的旅拍摄影师卢宇明也分享了自己“一张照片带火一个乡村”的故事。他不仅在阳朔大河背村以“漓水渔歌”为主题,开启了阳朔最早的旅拍风潮,还通过小红书将阳朔的自然美景与渔民生活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卢宇明通过旅拍为大河背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为渔翁等村民提供了新的职业与新收入,开辟了当地兼具“颜值+价值”的乡村文旅发展之路。
担任东漓古村品牌总监的马唯玮是一位来自成都的“新村民”。她将“唤醒”东漓古村这座生长在漓江边湘桂古道上的中国传统村落的重点放在“村民”,通过记录与传播村民故事,展现漓江边最具代表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展现一个“活着的”传统村落。在小红书上,她和团队发起了“新村民”招募计划,寻找和联合有共同理念的人驻村共建,让古村持续焕发生机,形成真正“活着的”的生态链条,和原住民一起让传统活在当下、让生活回归基本。
来自南非的建筑师鹰·汉姆林顿分享了他与“第二故乡”阳朔的故事。2009年底,他花光全部积蓄租下旧县村富有传统韵味的老房子,每天只吃方便面,只为把老房翻修,把中国的古民居保护起来。从村民们的不理解还叫他“疯子鹰”,到与村民一起生活劳作,如今他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村民,他翻修的老宅成了既有传统风貌又有品质设计与居住环境的精品民宿,不仅是海外游客走进中国乡村的“秘密花园”,也是村民们儿时记忆中的家园。鹰·汉姆林顿表示:“我在小红书上看到很多人来我的秘密花园,喜欢这里,我很开心。”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染团队带头人汪琼,分享了她在乡村植物染产业现代化发展方面的独到见解。在陕西富平乡村,她将柿子的应用从单一食品领域拓展至时尚艺术领域,推动了农业产业向多元复合产业的转变。她认为,要从染材源头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做起,一二三产协同创新,才能完成技术突破,为成为染材的农产品、农业废弃物赋予新的生命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阳朔岩邦户外营地主理人肖婷,是中国女子徒手攀岩最高纪录保持者,也是一位因兴趣热爱而扎根乡村的创业者。从三年前骑行时发现龙村,到一步步将石子路改为水泥路、拉电、打井、建厕所、改造岩壁咖啡屋,岩邦建造了国际一流标准的户外营地,还积极争取明星宣传、在小红书持续种草,吸引了大批游客打卡,打响了龙村在国际岩友圈的知名度,更让村民从害怕与不理解,到主动培训成为专业教练,发生了观念和就业增收的实际改变,带动了龙村经济发展。
小红书一直秉持“用生活方式链接城市与乡村”的理念,通过对年轻人情绪及流行趋势的精准洞察,以线上推广、设计改造、技能培训、创办村理人社区等方式,打造乡村文旅引流点,让宝藏小众乡村有更多机会“被看见”。今年11月,小红书“乡村漫游”计划邀请了多组达人深入走访阳朔县、灵川县、兴安县、全州县的12个乡村,发掘当地当季特色,探索兼具自然、人文、风物等特色体验的乡村漫游线路。
据悉,作为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乡村旅游数字提升行动的重要板块,小红书“乡村漫游”扶持计划在未来三年将与三百个欠发达县域乡村达成合作,提供宣传助力,吸引人才、机构和企业在乡村共建共创,促进城乡融合。(李记)
来源: 光明网
元宵节,汤圆迎来“高光”时刻苏浙沪消费者偏爱咸口汤圆
东方网记者程琦2月15日报道: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正月十五元宵节到来,汤圆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高光”时刻。今天,记者从多家生鲜电商和新零售平台获悉,今年元宵节,黑芝麻等传统老味道依然是消费主打,全国汤圆口味整体上依旧保持着“南咸北甜”的差异,但融合趋势明显。同时,不少商家推出口味及外观新奇的品类,成为消费新选择。
根据叮咚买菜数据显示,2月10日以来,各类汤圆的购买量就开始逐日上升,日环比增长在15%以上。在汤圆口味的选择上,黑芝麻汤圆以销量第一的成绩牢牢霸占汤圆界的一哥地位,但“南咸北甜”的口味偏好分布依然明显。数据显示,90%以上的咸口汤圆购买者都在南方,其中以上海、杭州、苏州的消费者为主力。而北方消费者虽然只爱甜口,但喜欢尝试小众口味,例如巧克力馅、榴莲馅、五仁馅的汤圆在北方销量较好。
各类传统美食的花样翻新,也逐步影响到了汤圆界。除了巧克力馅等新鲜口味,今年叮咚买菜预制菜品牌王牌菜还特别推出了一款“柿柿如意”富平吊柿大汤圆,采用精选富平吊柿搭配优质新西兰乳粉制馅,保留了经典的流沙口感,又融合了柿子的清甜,较传统汤圆更为清爽不腻。
事实上,创新已经成为商家新的发力点。各类传统美食的花样翻新,也逐步影响到了汤圆界。同时健康饮食的风潮也吹到了汤圆这类传统美食,“0糖汤圆”“低脂汤圆”成为消费关键词。每日优鲜今年春节期间上线一款“思念无糖黑芝麻汤圆”,销售额增长约5倍。而口味新奇的榴莲馅、草莓榛果馅、阿华田馅汤圆,过节期间销售额将比平日增长8倍。
每逢元宵佳节,老字号元宵店前总会排起长长的队。百年老字号品牌,往往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文化与历史,也是当地人记忆中的地道家乡味。以宁波汤圆品牌“缸鸭狗”为例,其传承着宁波汤圆700多年的历史,招牌商品猪油芝麻汤圆,以上等的黑龙江糯米、土猪板油、新鲜黑芝麻为主要原料,粒粒圆润饱满,馅香醇厚,是华东人从小吃到大的美味。
美团买菜也为老字号开拓了走向全国的新路径。今年元宵节,广州酒家、缸鸭狗等中华老字号品牌汤圆上线美团买菜,消费者可以享受下单后最快30分钟送货到家的便利服务。
除与中华老字号合作,美团买菜还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等地区推出不同口味的汤圆,以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在北京,美团买菜上架了冷藏元宵;在上海和武汉,推出鲜肉汤圆;在广州和深圳,美上线流沙汤圆……每个地区均有30-35款汤圆供应,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不同口味的汤圆,欢度元宵佳节。
来源: 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