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青瓷《千峰翠色》(摄影 徐建彬)
淄博华光陶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同强向采访团介绍华光陶瓷转型之路(摄影 徐建彬)
2014年北京APEC会议首脑用瓷(摄影 徐建彬)
华青瓷《千峰翠色》(摄影 徐建彬)
中国山东网淄博7月17日讯
(记者 徐子喻)7月16日,“新动能 新篇章”全媒体采访活动走进位于淄博的淄博华光陶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光陶瓷),实地采访了这家企业如何从生产豆腐乳坛子的小企业,到贴牌生产咖啡杯,再到“当代国窑”的“转换”之路,真正把陶瓷做成了“点石成金”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新动能上的加速推进。
华光国瓷1961年建厂,几十年来,无论是在国家的重大活动还是国际的一些重大文化交流中,还是在国家或世界重要的文化收藏机构的收藏中,都会看到华光国瓷的身影。从建国六十周年中南海国家用瓷,到2014年北京APEC会议首脑用瓷,到201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庆典用瓷,从英国皇室、法国卢浮宫收藏,到紫光阁、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收藏陶瓷……华青瓷千峰翠色成为上合青岛峰会元首用瓷绝非偶然,而是多年华光“国瓷基因”的使然。
在灯光的聚焦下,展厅内的陶瓷以空灵之色散发出无尽魅力,引得来自中外媒体的驻足品鉴。
华青瓷材质晶莹朗润、清澈通透成为记者镜头中的对象(摄影 徐建彬)
淄博华光陶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同强介绍,华光的“国瓷基因”源于多年来所坚守的三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走品牌经营之路、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坚定不移地走精细管理之路。
“传统青瓷准确的概念是青釉瓷,也就是它的青来自于釉面。而华光华青瓷是材质青,是坯子在窑炉烧成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青色,也就是窑变青色,在原料和釉子配方中不添加任何颜料和色剂。”苏同强告诉记者,华青瓷清澈通透、温润晶莹、如玉似冰,只有现代科技才能达成的制瓷境界,实现了对传统青瓷工艺的超越,她既蕴含了中国传统青瓷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尚青”文化,又更好地辉映了时代高尚主流文化的审美情趣,把中国当代青瓷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华光陶瓷引进国际最先进的制瓷工艺与设备——德国燃气自控窑炉、日本热滚压成型机、英国自动施釉线及意大利烤花窑炉等;在技术工艺中创新使用无铅釉技术、抗菌技术及高温釉中彩装饰等先进工艺,彻底解决了产品的铅镉融出问题,使华光陶瓷成为中国健康第一瓷,以卓越的制瓷技术实现了卓越的国瓷品质。这也是华光陶瓷受世人青睐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陶瓷鉴宝第一人耿宝昌老先生给予华青瓷极高的评价,并欣然为其题赠墨宝‘雨过天晴’。遥想宋徽宗把一腔情怀寄托到青色上,挥笔写下‘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千古绝句,时空穿越近千年,直至华青瓷的发明和出现,他的愿景和情怀终于真正得以实现。”苏同强介绍,《千峰翠色》,赋予了上合青岛峰会用瓷“和济世界、礼遇天下”的创意与情怀。整体设计以山、海为题,海岱相连,山水呼应,和谐统一。
华光现在一只陶瓷杯子,价格在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价格提高了几十倍、上百倍。产品价值的提高,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改善、劳动强度的降低,都是最有利的改变。注重新旧动能转换,做高附加值产品,努力打造中国高端陶瓷领先品牌,世界知名品牌,发展方式实现从低水平规模扩张发展到高质、高端、高效内涵发展和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性转变,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对于我来说,华光陶瓷一点也不陌生,每一次的相遇都能给我不一样的震撼感。以前淄博给人第一印象就是老工业城市,企业都是比较传统。而这几年,他们在新旧动能方面做了很多功课。例如思维、经营模式的转变。”参观过程中,央广网记者刘海奎告表示,华光陶瓷企业从原先的贴牌到现在自主创新生产高档陶瓷、高技术陶瓷,是一种内涵式发展转变,一种以绿动能助推陶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