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八级工”落地产业工人有奔头-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金国平

■ 梁嘉蕾 张锐杰 陈恒杨 本版照片均由受访对象供图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31位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联名议案,建议制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产...

■ 梁嘉蕾 张锐杰 陈恒杨 本版照片均由受访对象供图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31位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联名议案,建议制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以及改革举措、工作保障等,从根本上解决改革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长期以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话题备受关注,“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走到今天,离不开我国千万产业工人的努力。然而,从受尊重、有声望的“老八级工”逐渐演化到职业备选项的“蓝领工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未来在哪里?

人大代表的呼声正是来自一线基层的真实反馈,代表委员在会上建议——要推进“新八级工”政策落实落地,搭高进步阶梯。

2022年,人社部在全国推行“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多个城市诞生首位特级技师,那么,这项制度在上海施行得如何?劳动报记者近日走进航天、上飞、宝武、江南造船等传统制造型企业进行深入调查。

“老八级工”成历史 工人晋级“天花板”一度变低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老八级工”一词将工人工资按照劳动复杂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分成了八个等级,最高的技术大拿就是“八级工”,工资水平甚至堪比厂领导。

上飞公司退休返聘的老职工吴昌玲是技能人才评级一路改革的见证者,在上飞工作了40年的他刚入职时正好赶上了“老八级工”制度的末尾。那时在上飞,仅有一两名“老八级工”。“他们干活,一是有技术、二是敬业,活到他们手里就是难不住,不服不行。”吴昌玲说,改革开放后,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分级制度不再适应实际需求,在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了职业资格证书时代,逐渐被简化为初、中、高三级,后来又增加了技师、高级技师两级,后续“五级工”制度一直被沿用。

随着时代发展,不少优秀技能人才过早顶到职业发展“天花板”的现象,也逐步显现。比如上飞公司ARJ21批产提速的“关键先生”杨颖华,2019年38岁的时候就取得了飞机铆装工高级技师,距离退休年龄还有20多年,剩下的职业生涯缺乏更高的等级追逐目标。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防务装备总装组组长周利军28岁时已凭借高超技术升为整个防务装备总装组班组长,36岁获评高级技师称号,荣誉满满,前途无量,职业技能之路却似乎“到头了”。中国宝武集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电气设备技能大师金国平不到30岁时就从中级工逐步跨过三个技能台阶,成为在公司和同行中有名的年轻高级技师,9年完成职业大跨越。

类似年轻有为却评无可评的情况在制造行业内并非个例,据统计,目前上飞公司技能人员数量超4400人,其中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比超40%,技能人才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日益显现。航天周利军带领的整个班组,三成以上的产业工人手持高级工证书,包含周利军在内产生了2名高级技师、4名技师,这个班组的平均年龄不过30多岁。

对于技能好手来说,三十多岁的职业顶峰来得太快,“天花板”太低,高级技师一度成为工人发展的最后一站。

增设职称提高薪资企业搭梯子求答案

产业工人面前的这道评级“隐形门”,企业也看得见,沪上各企业早已开启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在岗位上提供更多的上升渠道,为高技能人才搭上一道梯子。

早在2011年,上飞公司在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中评聘首席技师岗位,6名在相关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获得聘任,并同步衔接薪酬待遇。“评职称就是推着你前进,给公司贡献越大,得到的也更多。”上飞吴昌玲说,技能人员对提升发展空间的呼声十分强烈,同年2月,上飞公司成为上海市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可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并在同年3月发放了首张商用大飞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宝武集团在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也看到了工人对等级细分的需求,在“高级技师”职别上,在内部另增设“首席技师”和“技能专家”的职称,宝武装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电工技能专家吉志勇早在2009年就评上了技能专家,他拿的薪资和享受待遇也高于一般的高级技师。

为留住更多技能工人,中国船舶集团江南造船也做出了许多大胆尝试。2018年,江南造船内部开启了首席技师的评选,2021年,中国船舶集团启动首席技师、技能带头人的选拔。

“新八级工”落地 产业工人又有了新奔头

如果说,企业内部制度的探索是对于“用人”“留人”“提拔人”的勇敢尝试,去年“新八级工”制度的落地则是对于“天花板”掷地有声的回应。

2022年,人社部制定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提出企业可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补设学徒工,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

“新八级工”更加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去年,中国商飞公司向人社部备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试点方案,上飞公司通过上海市特级技师评聘试点方案技术评估,率先在浦东新区开展特级技师评聘试点。经员工自主申报、部门初审及推荐、人员资格审核、申报人员答辩、专家评审打分、领导班子审议、公示无异议后,确定了首批特级技师的4名人选。在2022浦东国际人才港论坛上,戴渊、杨颖华作为上海飞机制造领域首批特级技师代表,获得相关证书,他们正式成为了上飞公司的首批“新八级工”特级技师。

改革进程蹄疾步稳,2022年11月,上飞公司制定《开展特级技师评聘试点工作方案》,对飞机装配工、飞机系统安装调试工、涂装工、铣工、炭素特种材料工、钳工、磨工、焊工等8个职业开展首批评聘试点,鼓励具备相应条件的优秀技能技术人才积极申报。

在中国宝武集团,前不久来自各子公司14名高级技师通过层层筛选,获评特级技师。仅用9年时间就成为高级技师的金国平收到了特级技师的证书,他说:“这张证,我等了20年。”获评后,14位特级技师可享受正高职称待遇,同时享受疗休养等政策与最直观的经济补贴。

江南造船技能大师陈景毅2018年获评企业首席技师,2019年收到我国首批特级技师证书,在他眼里,这既是对技能水平的认可,也为职业生涯翻开新篇章。

“新八级工”制度还承担着人们对于重塑工人荣光的期待,“很多评到高级技师的老师傅的能力其实远超高级的标准了,但是以前‘到头了’也没什么能继续评的,有了特级技师以后相当于是对我们工人技能的更高一层的认可。”在周利军看来,特级技师的头衔代表了荣誉、认可、行业的肯定,也让他有了一个“新奔头”。去年,周利军的师傅赵国辉评选上了2022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特级技师,人社部意见出台后,周利军本人也入选2022年上海市首席技师资助名单。

成长沃土栽下人才种子 “后浪”的春天值得期待

“新八级工”制度的落地让一线产业工人的成长空间更为广阔,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让技术工人看到了向上发展的无限可能,而“学徒工”岗位的增设则让企业招到的“小白”工人在正式上岗前有了明确过渡期。

近年来,产业工人队伍的年轻血液不断涌入,“当初我进班组的时候是一名技校生,现在我带的组里已经有了本科生。”看到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加入航天产业,周利军感到振奋,“他们的理论知识比我强,只要技能等级上再加以提升,就能长江后浪推前浪,我很期待他们的表现。”

周利军带的徒弟中,2人分获集团公司职业技能竞赛第1名、第6名,1人获得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和上海航天技术能手称号,看到奖牌周利军比获奖者本人还要高兴,“后浪”的成长让他这个“前浪”感到欣慰。

职工素质成长的各方堵点正在被一一打通,劳动技能竞赛、“新八级工”制度、人才培养计划等配套实施办法都在完善跟进,“后浪”们成长的环境越来越好,周利军常常告诉班组里的年轻人,“国家越来越重视产业工人,不要因为觉得我们是工人就轻视自己,我们的技术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对于年轻人抱以质朴又热切期待的还有金国平。他坦言,这个政策让他上了一层楼,但更大的意义是,为年轻人打开了职业发展的又一扇窗。他认为,通道和待遇不仅是实打实的“优惠”,还能让年轻人意识到只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能有出息,只有让更多年轻人走这条路,技能人才队伍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制度落地,企业也配合职工在走向“八级工”的道路上开展行动。

上飞公司出台了《“技能腾飞”行动计划(2022年—2025年)》,规划“十四五”期间高技能人才培养,并实施思想引领铸魂、能力提升登高、发展通道拓展、岗位建功赋能、地位提升激励、服务保障聚力等6大行动,包含的20条措施加大了“重育、重用、重推、重奖”优秀技能人才力度。行动计划还附带了一张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彩虹图”、一张通用发展培训路径图。“彩虹图”明晰了技能人才从一级工到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技能专家的岗位职级发展通道,与“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相适应,技能人才可凭能力、业绩获得待遇提升。而通用发展培训路径图则为不同职业阶段谋划了对应的培训项目及课程,怎么提升、要学什么,一清二楚。

江南造船在培养技能大师的同时,重点关注了八级工里“中间那几级”,“我们当然希望有越来越多像陈景毅一样的技能大师,但并不是每个工人都能成长为陈大师,对于大部分的工人来说,提高地位的同时更要提高待遇。”江南造船人力资源部培训主管曹刚说,“新八级工”制度下,江南造船正在推进劳务用工模式改革,由原来的劳务承包管理模式向公司直接管理模式转变。

这一改革对基层班组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也显著加了强劳务工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政策来吸引更多愿意从事船舶技能工作的人群,让他们看到自己能得到的实惠,进而也有更大的职业‘奔头’。”曹刚介绍,在“新八级工”制度基础上,江南造船技能人才培养的改革将以“多劳多得”的导向为主,提升体面劳动的获得感、自豪感。

“新八级工”制度的到来让一线产业工人能够突破个人发展限制,通过本次调查,劳动报记者发现,企业单位都已经采取了行动,高技能产业工人将“高”在职称、“高”在地位、“高”在工资条上,这也让年轻工人对未来更有目标与方向。

■记者手记

制度规则仍需不断完善

首席技师登上职业技能最高舞台,同时也暴露了高技能人才“老龄化”、评选特级技师与首席技师的制度规则尚不完善、技术技能型人才稀缺等短板。

一线工人对新序列的设定的期盼很高,然而对于企业来说,学徒工、特级技师、首席技师三个等级需要由企业来设立,这就要求企业有技能认定的条件,企业压力很大。

不同等级技术工人收入增长稳定,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工资由低到高,“技高者多得”的收入分配原则有所体现,而现实中,即使在工人梯队里收入最高的高级技师年薪相比其他类型企业的同等级职工仍不占优势。受困于生活成本、日常开销,年轻产业工人生存压力大,提升产业工人的收入,制定更完善的产业工人工资改革措施依然是首要命题。

■梁嘉蕾

产业工人队伍迎来新生力量。

飞机装配工人正在工作中。

2022浦东国际人才港论坛上,戴渊、杨颖华作为上海飞机制造领域首批特级技师代表,获得相关证书。

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防务装备总装组组长周利军36岁获评高级技师称号。

正在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

ogp三次元影像仪

ogp

ogp

上一篇: “新三板之王”开源证券冲击A股:上半年利润大降,多个保荐项目终止IPO-开源证券手续费是多少
下一篇: “新冠国合计划”来了!中德、中韩合作项目总经费高达3800万-isis基金委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