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受疫情影响,有业内人士就断言,2月份新增保费规模将会是断崖式下跌,特别是倚重银保渠道的保险公司会比以个险渠道为主的企业受影响更大。
前几日统计出的2月份保费数据也证实了上述判断。
根据统计显示,截止2月底,银保渠道累计规模保费同比降低40%,即便是期交保费也下滑了约10%,令以银保渠道为主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现金流承压。
有保险人士说,等疫情结束后,银保渠道的业务就会逐步恢复,保险公司的现金流压力也会有所缓解,逐渐过渡到正常轨道上来。
但也有人表达了不同意见,银保渠道本来就在转型,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而已,并表示,银保渠道业务会进一步萎缩。
1
- A I A S K I-
银保渠道败退,倪端早已初现
银保渠道曾经是保险公司最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并在2008年首次超越代理人营销渠道,成为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重要来源。
从保险业分销渠道来看,过去几年里,银保渠道在中国市场持续增长。2017年,银保渠道为寿险总保费收入(GWP)贡献了41%的份额。目前,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银保渠道仍然是其主要的销售阵地。
可以说,银保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一大批中小型险企快速崛起,通过在银行销售理财型的万能险,借助“资产驱动负债模式”,是中小险企成立初期短时间内快速做大规模、抢占市场的不二选择,平安保险也曾一度依赖于银保渠道壮大市场规模。
但是银保渠道带来的销售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销售人员的误导、存款误买成保险、存10万取出8万,代客签字等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老年人和低收入人群遭受误导后所受影响最大,对行业和社会影响也较为恶劣。
2019年7月,招行行长田惠宇的一次内部讲话,将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存在的种种乱象公之于众,在讲话中,田惠宇直言,自己最不能容忍的一件事,就是员工收取保险公司的回扣,即所谓的银保“小账”。
银保小账不仅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负担,还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但是在强势的银行渠道面前,保险公司也是苦难言。于是,保险公司开始突破银保渠道的单一,布局多元渠道,慢慢推进转型。
2
- A I A S K I-
转型与政策双施,银保空间受挤
为了摆脱过于倚重银保渠道的困境,从2008年起,具有前瞻性的保险公司开始大力发展代理人队伍。2009年至2011年,我国代理人规模大幅增长,截止2017年,我国保险代理人同比增长22.8%,规模达800万人之多。
在2010年,新华保险的银保渠道保费占总保费比例一度高达67.53%,而在2017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已经降至了低达19.2%,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时任新华保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万峰,在位期间力图革新,大幅压缩银保渠道,及时转型。
此外、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泰康保险太平、太保等头部保险公司也先后发力个险渠道,有意降低银保渠道的保费比例。
银保渠道的萎缩既有保险公司的主动转型,也有来自监管方面的政策原因所致。
2019年8月27日,中国银保监会下发了《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办法》,对银行机构代销保险业务从经营规则、业务准入、业务退出、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全面要求。
其中《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办法》中规定,投保人年龄超过65周岁或期缴产品投保人年龄超过60周岁的,销售人员向其销售的保险产品原则上应当为保单利益确定的保险产品,且保险合同不得通过系统自动核保现场出单,应当将保单材料转至保险公司,经核保人员核保后,由保险公司出单。
银保渠道面临的监管日渐趋严,银行和保险监管合并后可套利的空间也越来越小,也进一步压缩了银保渠道的规模增长。
3
- A I A S K I-
数据化布局开始,银保未来几何
如今,银行也在转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支付的便捷性,银行正在跟随客户行为的变化,注重对客户细分,聚焦客户服务与体验,向数字化银行转变。
而受疫情影响,银行也加大了线上的服务力度,引导用户通过手机实现如日常缴水电费等功能,避免线下客户聚集。
但是,作为曾经银保渠道的主力军,给银行带来重要线下资源的老年人群体,这些老年人群体使用手机银行服务替代了银行柜面服务,一下子让银保渠道失去了与用户面对面接触的机会。
这几天,通过我们的观察,发现银行网点虽然有工作人员在值班,但是大厅里却空空荡荡,与往日排队取号等待办理业务明显不一样。客户流量的骤减,也意味着银保渠道线下销售无人可“销”。
2003年的“非典”,倒逼人们线上消费习惯了网上购物,并诞生了淘宝和京东两大电商巨头,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
这次疫情,也必将会倒逼保险公司从银保渠道,向互联网线上渠道转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银保之殇,或将由此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