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激励机制
,是指在达到一定条件时授予公司员工部
分股东权益,使员工和股东达成利益趋同,目标都为企业的长远利益。
中联重科股权激励动因及失败原因
政策环境成熟
2005年以前,由于我国企业存在的股权分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股权激励制度的普及,2005年4月发布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我国要开始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尝试,这从根本上为股权激励制度的推行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随着改革的成功实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资本市场也日渐成熟,为了继续推动和鼓励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证监会陆续颁布了相关文件,进一步规范了股权激励计划设置的要求。
2006年《公司法》也对于股权激励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修订,这都标志着我国股权激励的实施环境日趋成熟。
中联重科作为一家传统的国有企业,又在工程机械行业中处于龙头地位,一直在积极探索公司发展和改革的新道路,希望能够通过实行股权激励计划进一步激发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行业竞争加剧
2002年至2010年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周期。
截止2010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营业收入在2000万以上的企业达到600余家,从企业性质来看,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企业相互竞争的局面,主要的代表企业有徐工机械、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行业竞争日益加剧。
如何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处于上风地位,是企业未来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从行业情况来看,与中联重科规模相近、业务相似的三一重工是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2012年,三一重工发布了股权激励计划
,涉及公司高管、核心人员共计2533人,在激励模式上,采取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方式,见此情形,中联重科也不甘示弱,仅在四个月之后就发布股权激励方案公告,也希望能通过实施股权激励,增强行业竞争实力。
吸引留住人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中存在的一些历史弊端逐渐显露,比如缺乏核心科技人才、员工缺乏积极性、企业缺乏创新活力等,
这些问题都限制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未来的发展,产业变革迫在眉睫。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非常宝贵的一项无形资本,企业中是否具有有竞争力的人才,决定了企业未来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对于中联重科一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上市公司,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012年中联重科的31707名员工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1858人、本科9903人、大专及其他共19946人,研究生及以上人数占比仅为5.86%,大专及以下占比高达62.91%。
可以看出,中联重科的员工教育程度整体偏低。
按岗位构成来说,其技术人员共8133人,占比25.65%,结合学历水平可知,技术人员的学历水平可能普遍也比较偏低。
随着工程机械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对中联重科在管理、技术、销售等方面的能力提出巨大挑战,对员工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中联重科的人员结构和学历水平来说,显然无法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中联重科希望通过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给予优秀员工一部分未来的奖励,既能够减少公司内部人才的流失,稳定军心,同时,
也可以吸纳更多的人才,作为公司未来的人才储备,持续保持行业竞争力。
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我国首次提出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希望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实践,已经证实混合所有制的推行是一项正确的决策,能够进一步激发生产活力。
在实行混合所有制以前
,我国国企的股权结构中,国有股的占比通常都大于50%,具有较高的控制权,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企业缺乏创新活力,不利于长远发展。
中联重科是一家由长沙建机院转制而来的国有企业,在进行混改前,也出现了一股独大的现象,国有法人持股高达 41%,极大地制约了企业发展的动力,因此,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时,也第一时间响应号召,积极引入多种资本形式。
截至2012年末,中联重科总股本为770,595万,
其中:湖南省国资委持有124,738 万股,占比16.19%;香港HKSCCNOMINEESLIMITED公司持有142.776万股,占比18.53%;其他股东持股比例均在6%以下,混合所有制改革初见成效。
2016年以来,政府和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新道路新方法,实行股权激励被认为是一项重要方法,基于此,中联重科积极推进股权激励计划,希望能够借此继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效,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能够起到相互的监督制约,进一步激发企业成长活力。
第一次股权激励方案失败原因分析
忽视宏观环境
从宏观环境来看,2009年的大规模投资使得工程机械行业在随后的两年中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行业发展空前繁荣,但2011年以后,随着政府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渐退出,全国范围内对基建、房地产等工程机械行业的下游领域的投资受到大范围影响,投入资金的增速逐渐放缓。
受此影响,2012年开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开始出现下滑趋势,由于下游需求量减少,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销售收入5626亿元,增速下滑18.84%,出现跳水式下跌。
国内实际使用的工程机械产品金额进入下跌趋势,行业中的公司经营情况不容乐观,2012年工程机械行业平均利润率大幅下跌至-31.37%,比2010年的76.15%下降了107.52%。
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遗留问题逐渐显露,由于前期大规模的投资,使得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产品保有量急速上升,2008年底仅为约300万台,到2012年第已经上升到约600万台,翻了一倍有余,
而工程机械类产品属于耐用品,使用寿命一般为8-15年左右。
如此高额的市场保有量,使得公司未来的销售业务面临严峻挑战,在宏观环境不容乐观、行业发展困难重重、公司未来生死未卜的情况下,中联重科想要通过股权激励计划提升公司业绩,逆行业趋势发展,仅凭高管和公司员工的力量,显得有心无力,对于高管来说,也称为了一种"业绩压力"。
片面追求同业竞争
2011年以前,得益于四万亿投资计划,我国基建、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迅速扩张,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程机械类企业。
市场规模从2008年到2011年几乎翻了一倍,
不止在国内市场,我国工程机械企业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在全球工程机械领域也有一席之地,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行业空前繁荣。
2012年,随着我国宏观政策收紧,行业进入寒冬期,企业竞争日益加剧,竞争格局逐渐由分散化走向集中。
在此环境下,一些经营不善的中小企业逐渐被洗牌出局,
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为代表的三家大型企业通过不断兼并收购
,迅速扩大影响力,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2012年工程机械行业市场占有率如图4.2所示,2012年,中联重科几大产品品类以及公司塔机、推土机的市场占有率均居行业首位。
而其主要竞争对手三一重工在挖掘机械方面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8%,排行国内榜首,
除此之外公司的履带起重机等多个产品品类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也位居首位。
两者的竞争成为行业的焦点,中联重科在三一重工发布激励计划草案后不久就公布了自己的草案,通过对比发现,两者在激励方式、激励期限、激励范围、激励条件等方面十分相似,中联重科此次推出的股权激励计划可以说是一种模仿和不甘示弱,缺乏对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的理性分析。
就盲目的因为与三一重工进行同业竞争而推出类似的股权激励计划,
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从结果来看,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的股权激励计划均以失败告终,为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对企业发展缺乏合理预期
2007-2011年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迅猛、各类企业迅速扩张的五年,中联重科依靠强大的国有资本背景和良好的品牌形象,抓住了行业发展的机遇,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公司的销售收入从2008年的135.5亿元,以每年50%的增长率迅速增加,到2011年,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到了463.2亿元和79.9亿元,逐渐成为行业的标杆和领军企业。
但是从2012年开始,行业进入寒冬期
,行业中的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在中联重科颁布股权激励计划的前一年,其营业收入为480.7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率为3.77%,与2009-2011年平均51%的营业收入增长率相比,公司的业务发展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从净利润来看,2012年首次出现下降趋势,增长率比上年下滑了82%,由此可见,公司2012年的经营情况已经不容乐观。
在此情况下,公司设置的激励条件为2013-2015年这三年中,每年的净利润要比上年增加12%,将2012年作为基数,即与2012年相比,
2013-2015年的增长率要分别达到12%、25.4%和40.5%。
这意味着在公司2012年净利润已经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要在未来的三年时间里逆转业绩下滑趋势,且保证净利润增长率大于12%,这个行权条件凸显了中联重科股东和管理层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说,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