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大势下,国与民的命运绑定在一起,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世界各国每年的GDP数值。
一部分网友这仅是一个数字,没有必要过度的发挥,而另一部分网友则表示,这样傲人的成绩值得赞叹,迟早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那么两种观念究竟哪个正确?GDP真的仅是数字么?
不是数字的数字
根据数据统计,2022年全年美国GDP总计171万亿人民币(约25.47万亿美元)、欧盟111万亿人民币(约16.65万亿美元),而中国的GDP总计为121万亿人民币(约17.99万亿人民币)。
全球排名去看,我们已经处于世界第二的位置,而欧盟这个联合经济体已经处在第三位,且整体情况并不乐观。
也有分析人员表示,欧盟的经济如果继续东西分化,那么等待欧盟的或许与苏联一样,也就是解体。
整体欧盟的GDP发展,处于一个持续下行的状态,且联盟内部的GDP增速也极不稳定,德国作为欧盟的第一大经济体,2022年的GDP相比2021年的GDP增长了1.8%。
但是总量并没有过多的提升,而是下降到了4.07万亿美元。
而我们跳出GDP,从社会的角度去看,GDP真的是数字么?是数字。
因为需要与竞争者去比较,好确立一个名次,用来做文章。但它也不是个数字,如果仅是一个数字,那么就无法确立发展方向。
成全GDP的是什么呢?准确的讲,一个GDP关于国家的战略发展、产业发展以及资源调配。而前两者过于宏观,也没有必要完全展开。
重要的是最后的资源调配,但这个资源里不包含自然资源,仅是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
简单的讲,资金资源应该给到更发达的地区,利用这些一线城市或是大型城市创造出GDP的上限,发展出更多的头部企业。
而他们虽然在常态生活中,被人们称为万恶的资本家,但在真正的困难面前,他们往往是最能给到动力的部分。
例如在疫情之中,中国经济的反常状态,使得互联网内开始歌颂中国经济发展的状态好于欧美。
但如果从细则去看,其实支撑起经济的,并不是整体社会中的全部产业,仅是部分产业中的部分企业在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客观的讲,这样的环境下,与我们常说的劳动力优势的关联并不太大。
那么人力资源呢?发达地区应该吸纳更多的社会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岗位,并产生完整的服务链条。
例如一个高收入群体,他的生活已经是由保姆,厨师,等社会服务或是个人服务来维持的。
而他个人已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工作之上,那么收入的提高之后,整体社会服务人员,也会进一步的得到保障。
而在欠发达地区,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育,医疗等社会项目上,一方面维持地区的生态平衡,一方面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以应付地区的发展,和发达地区的需求。
整体欠发达地区,需要转型成为一个培养地区,劳动力想要走出来,需要达到某种考核的要求,进而才能前往城市。
而城市中的人想要进来也同样如此。想要更好的发展,往往不是需要产业迁移,而是需要适配性有所提升。
GDP与骄傲
而回到GDP之中,我国的成绩值得骄傲嘛?值得,无论是立场还是客观都值得人们骄傲。
但是在这样的成绩形成之后,或许我们应该更多的去考虑一个问题,GDP如何继续保持增速。
数据显示2010年开始,我国的GDP增速就开始逐渐的下行。并且在2022年的数据中也明确表示,我国的GDP已经跌落到3%,但是物价水平却上升了2%。
也就表明了GDP数据中的民间消费比例,在进一步的增加。而在2023年的两会之中,又提到了GDP增速定在5%,而CPI则是3%。
虽然计算之后,2022年的缺口为1%,而2023年的拟定缺口为2%,两者的差距在增加,但如果GDP增速无法远远大于通货膨胀,那么社会经济就是在以另一种形式下降。
而通货膨胀本质上其实也是一种税,如果比例继续上升,那么也就不止意味着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还意味着随着消费供给的GDP份额增加后,国家会进一步的出台更多的刺激消费策略。
虽然人们表示,个人可以保持低欲望,不消费。但在通货膨胀也赶超欧美之后,即使没有产生更多的消费,仅是保持了基础的生活,那么会也在高通胀下进行了策略的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