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聊聊车#
新能源的赛道上,中美心照不宣的选择锂电池,日本欲哭无泪
中美日欧都意识到,汽车工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础产业之一,谁能占据市场,谁就能站在下一次汽车变革的风口,很早以前就开始布局。其中最主要的研发方向最终落在了氢能源与锂电池之间。但中美却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锂电池,放弃氢能源电池,这背后有何玄机呢?
氢能源相比较于锂电池具有先天三大优势:
1.能量密度高
,氢气热值大约是石油的3倍;
2.零污染
,产物只有水,水可以再次分解氢;
大家上初中物理时候有没有这么一种疑惑,既然氢气和氧气燃烧可以生成水,水又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是不是一个循环体系,如果制作一个设备吸收氢气和氧气燃烧时产生的热量转化为动力,是不是就会做出一个理论上的永动机?
3.是储量丰富,甚至
可从海水中提取。
4.加氢时间短
,家用轿车加满只需3分钟,这与锂电池动不动就需要几小时的充电时间,简直是天籁福音。
5.氢气很轻,基本不影响车重
。看看锂电池占整车车重平均值为87%,你买的不是新能源汽车,而是套在电池上的一个方向盘和四个轮胎。
但中美为何心照不宣、不谋而合的放弃氢能源电池,而选择锂电池呢?
先说一些不争的官方理由:
1.氢气很危险,易燃易爆炸;
2.氢气存储和运输成本大;
3.转化利用率低。
再聊聊不太好说的坊间传言:
新华社巴黎2023年1月10日电(记者刘芳)欧洲专利局、国际能源署10日联合发布氢技术相关专利研究报告,欧盟和日本的氢专利申请处于领先地位。
2011年至2020年,欧盟和日本的氢专利申请全球领先,其专利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28%和24%。欧盟中的德国、法国及荷兰尤为突出,专利族分别占全球的11%、6%和3%。美国氢相关专利族占比20%,但在十年间出现下降。韩国、中国氢技术相关专利族分别占比7%和4%,但正在上升。
作为全球排名老三、老四的日本欧盟掌控着专利制高点,想抢占新赛道的金字塔制高点,你猜猜老大和老二会不会老老实实捏着鼻子认怂呢?
你技术是好,但不给你建设配套的氢气加气站,还不是一样玩不转,你准备把加不到氢气的氢能源汽车卖给谁呢?
这一局,东边的日本被坑得欲哭无泪。这一搁置,就将氢能源汽车的应用无限期拖延,至于什么时候可以推广氢能源汽车,这就得看日本的专利技术什么时候过期,中美的氢能源技术专利什么时候赶超欧日。
锂电池新能源汽车之争,中美妙招频出,未来五年将一决雌雄
中国率先辟出三板斧:绿牌发放、引进特斯拉、购车补贴,成绩显著。
1.绿牌发放真香。
此前的绿牌政策对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起到了较强的推进作用。在“买新能源送牌照”、不限号、停车优惠等政策下,对于一线城市用户直呼“真香”。
2.引进特斯拉,完善产业链
。在特斯拉未进入国内之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是并不完整的,且整车整合能力也是落后的。但随着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投产,发展了百余家配件供应商。正是因为下游产业链的完善,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才会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其中受利最大的是国产新能源龙头企业比亚迪。
3.随着2023年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正式退出,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成为车企、消费者等关注的重点。
1月28日山西省发布《关于进一步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的通知》,1月29日上海《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延续实施新能源车置换补贴,给予每辆车10000元的财政补贴。同日,浙江省印发《浙江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鼓励各市对燃油车置换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鼓励重点地区建设用地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倾斜。
4.新能源汽车在疫情三年成绩卓越。
根据中汽协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近两年来高速发展,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2年, 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 市场占有率达到25.6%,高于上年12.1个百分点。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销量有望超过900万辆。其中比亚迪在2022年拔得头筹,占据国内市场榜首地位。
源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集中度
源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增长率
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场份额,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源自追风少年《中美欧新能源龙头企业的攻防战》
美国不甘落与人后,抓紧布局产业链,将新能源汽车战火从芯片烧至锂矿石
1.率先在领先的芯片领域对国产新能源汽车发难。
单辆新能源汽车的芯片使用数量已经升级至1000到1200颗,芯片种类数量也从40种上升至150种。按照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们新能源汽车芯片的需求将高达千亿颗。过去2年我们一直面临着芯片被别人“卡脖子”的问题,中国新能源车企都在呼唤“中国芯”的到来。就算芯片14纳米制程问题能解决,但96%的EDA(电子设计自动化)知识产权掌握在美国公司手里,在核心汽车芯片知识产权中,欧洲和美国共占据95%的市场份额。
2.加强政策补贴,挖空盟友核心生产力,加快产业大迁移的步伐,治疗自己的空心病。
2022年8月16日拜登签署《2022年通胀消减法案》,表面上看是应对通胀,实际上却是用高额补贴的方式吸引国际实力资本将工厂搬移到美国本土。
比如对于锂电池的补贴是35美元/千瓦时,兑换成人民币时235元。要知道在国内1千瓦时的锂电池生产成本不过350元成本。《通胀法案》签署后不久,LG宣布与通用汽车合作,再次在美增资建设,扩产锂电池。
与此同时,美国能源部发布声明将提供7亿美元用于支持内华达州的一座锂矿复产。
中美欧加紧全球新能源产业布局,竞争即将白热化。
1.中美欧三家龙头企业的全球布局一览
德系宝马全球布局最广,其新能源产能遍及中美欧三大主流市场,涵盖乘用车和商用车两部分。
比亚迪以中国市场为主,国际市场布局缓慢且现如今主要布局商用车,个人乘用车刚从挪威、澳大利亚、泰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起步;
特斯拉布局最为简单清晰,依托第二大美国市场,在欧洲和中国分别打入两颗钉子——上海工厂、柏林工厂。在车型上又略显单薄,凭借着Model 3和Model Y这两款车型在全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一家车企的前景显然不能仅仅依靠两款车型长期支撑,还要通过更多的车型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
宝马、比亚迪、特斯拉的全球布局,源自追风少年《中美欧新能源龙头企业的攻防战》
2.新能源汽车逐鹿胜负将决定背后上百家供应链体系的未来
新能源汽车背后依托的是芯片产业、自动驾驶技术、动力电池、互联网科技等相关产业链,而整车产业只是金字塔的最底层。
新能源汽车产业背后的人才链:源自追风少年《中美欧新能源龙头企业的攻防战》
这场汽车工业智能电动化转型的原生动力其实并不来自于汽车工业本身,而是由互联网科技产业的外溢效应所带来的。智能化方面更是直接源自于互联网产业所推动的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进步。
可以预见的是中美之间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依托本国强大的消费市场将处于金字塔第一梯队,欧洲将会处于第二梯队,而日系韩系车将会处于第三梯队。但新能源汽车头巴座椅的胜负尚未清晰,中美之间即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白热化全球市场竞争,谁能拔得头筹,谁就将笑傲后二三十年的国际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但我相信,已经空心化的美国已经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以锂电池为例,虽然每千瓦时补贴了250元,但美国本土现在的生产成本是700元/千瓦时,扣除补贴后依然是550元/千瓦时,与我国完善产业链下的350元/千瓦时相比较依旧不具备竞争能力。
中国已经不是30年前徘徊在门口,多轮谈判后才艰难加入WTO的中国,而美国早已不是那个30年前无比强大的美国。如果排除中美双方的军事实力,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完全有能力有底气面对任何国家的竞争与挑战。
何况单算军事实力,我们自家屋顶的霜还是可以处理的,再差再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彼此在对方家里面种蘑菇的事情了,几十年前伟人就说了,有了自己的蘑菇,我们的腰杆就能挺直了,更硬朗了。几千年以来,我们又何曾怕过呢?
#新春聊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