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京华物语丨北京的秋天: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2、重庆最后的“棒棒军”:当几十万人从事的庞大行业没落之后3、惊魂36小时5岁女童手指被门夹断,家长全城求医
京华物语丨北京的秋天: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老北京的生活》,金受申著,李滨声图,北京出版社2016年10月版。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立秋以后,几场秋雨,果然早晚显出凉意来。院中几十个蛐蛐、油葫芦,叫得如一队雅乐,在人听来,真是秋意十分了。经过长夏的蒸郁,人们肠胃也寡得少油了,趁此秋凉,大吃大喝,是很有趣味的。
饮馔
秋天可吃的很多。北京秋天向以烤肉、螃蟹为入秋美食,以后火锅,便次第上来,连接了冬天。
烤肉
烤肉本是塞外一种野餐,至今还保持着脚跐板凳的原始状态。塞外吃烤肉,没有城市讲究,只是肉类特别新鲜而已。捕得虎、鹿、狍子,以至杀得牛羊,割下肉来,架上松枝,用铁叉叉肉就火便烤,并没有“炙子”,也没有酱油等一切作料,只蘸着细盐吃,鲜嫩异常。烤肉什么时候传入北京,没有一定的考证,大约是随着清代入关来的,较比靠得住些。北京烤肉以往只食羊肉,牛肉很少。相传羊入口(指张家口)以后,进京时必须经过一条河。羊过此河,肉便不膻。这话不见得靠得住,但其他地方的羊肉,没有北京好吃,这是没疑惑的。以先京沪通车时,上海、南京冬天吃火锅,就是由北京带去宰好的羊肉。近如天津,也以北京羊肉为上。
吃烤肉以铁炙子为主,下架松柴,也有烧松塔的,这就很少了。烤肉作料以酱油为大宗,少加醋、姜末、料酒、卤虾油,外加葱丝、香菜叶,混为一碗。另以空碗贮白水,小碟盛大蒜瓣、白糖蒜等。烤肉筷子旧日用六道楞的木筷,近年因六道楞木筷容易藏污秽,并且容易烧糊筷头,有福建漆行张修竹的封翁,发明用“箭竹”做烤肉筷子。所谓“箭竹”就是江苇,质坚外光,最为合用。
最先采用的便是肉市的正阳楼。吃烤肉的顺序:有人先将肉在白水中洗过(确能洗出许多肉血来),再蘸作料,然后放在炙子上烤熟,就蒜瓣、糖蒜或整条黄瓜来吃。也有先蘸酱油作料,后在水中一涮的;也有先蘸作料烤熟再在水中一涮的;也有根本不用水碗,只蘸作料便烤的。实在考究起来,以第一第末两法最为合适。我曾在“烤肉季”那里,看见一位老翁吃烤肉,什么作料也不要,只蘸卤虾油,也是奇特的吃法。临河第一楼的主人杨二哥,用生羊肚板烤着吃,先蘸白水,上炙烤至肚板打卷,然后只蘸酱油便吃,特别有风味,确是下酒的好酒菜。家庭吃烤肉没有铁炙子的,可以用烙饼的砂支炉代替,烤出的味道也差不多。
北京烤肉除各大羊肉馆以外,一般食客都以正阳楼为最好,其实也不过尔尔,没有什么特别好处,所用羊肉和羊肉馆一样用冰冻过,再用石头压过而已。此外便是北京的“烤肉三杰”:“烤肉宛”“烤肉季”和“烤肉王”。妙在三家都是小规模营业,就是口袋里只有几毛钱的客人也可进去一尝。
“烤肉宛”的主人宛老五,本是一个饼子摊的摊主。在从前盛行小车子卖钲炮肉的年月,宛家就卖炙子烤肉,设摊在安儿胡同西口,年陈日久,营业发达,便支上棚子售卖烤肉,由一个铁炙子也添到两个铁炙子了。每日车马盈门,但门前仍是棚子状态。宛家烤肉妙在专用真正好小牛肉(烤肉宛专卖牛肉),所以鲜嫩可口,宛老五本事真大,每日手切牛肉百斤上下,售卖全用钱码,无论多少客人,全是自己一边切肉,一边算账,五官并用,即一条黄瓜钱也不许错的。烤肉宛只因地处闹市,很少风趣。烤肉本是登临乐事,地处闹市就觉得风趣差了。
“烤肉季”在什刹海前海东北角,后海东端,两海汇流的银锭桥坡下。后临荷塘,前临行道,但又非车马大路的烟袋斜街,所以僻静异常,但关于吃喝却极为方便。左有爆肚摊,右有临河第一楼,后院便是海岸,高柳下放铁炙子,虽在盛暑也不觉太热。主人季宗斌自己切肉,肉用牛羊庄的货,手艺也很好,并自制荷叶粥,外烙牛舌饼,很有特别韵味。
“烤肉王”在先农坛四面钟地方,地势高爽,临野设摊,颇有重阳登高的意思。城外风景虽佳,吃烤肉是不方便的。以前北京旧家都喜在九月九日去土城登高,也有自带烤肉炙子的,近年很少了。
京西香山的香山寺,自从改建香山饭店以后,每年秋日添卖“真正松木烤肉”,不过太贵族化了,不是穷人所能寻的乐境。京西青龙桥红山口,山势虽然不算太高,但能南望昆明湖玉泉山,北望画眉山下一带秋野,也很爽朗。家兄住在此地,每年拾存松塔。我在秋天必要去一两次,山头松塔烤肉,踏月下山,海棠院中小坐,真是不可多得的福气。
螃蟹
螃蟹的种类很多,在北京能见着的只有“海蟹”“紫蟹”“河蟹”“灯笼子蟹”等几种。北京秋天所吃的螃蟹,所谓持螫赏菊,以至《红楼梦》中的“螃蟹呤”,都是指的河螃蟹。螃蟹在水产动物中别具滋味,所以很受食客欢迎。北京市上所售螃蟹,全都以天津胜芳镇所产的“胜芳螃蟹”为号召,实际却不尽然。京东一带以及京南马驹桥一带,也产大量的“高粱红大螃蟹”。螃蟹到京以后,首先由正阳楼和其他大庄馆挑选第一路的“帽儿货”,其次才分到西河沿、东单牌楼,东西四牌楼的鱼床子。及至下街叫卖,已是极小极瘦的末路货了。正阳楼等大庄馆选得大螃蟹,每日饲以高粱米,数日内便逾见肥大,于是“胜芳大餐”的招牌,就挂出去了。
普通食蟹方法就是蒸,因蟹性奇寒,所以蒸时要放上大块的姜。吃的时候,将蟹腹内的草牙子去掉,蘸以姜汁醋,饮高烧酒,没有什么特别奥妙的方法。饭馆一只螃蟹,价至五六角,除肥大以外就是伺候周到。食蟹的家具:硬木锤砧,以便锤破蟹螯蟹足;银箸银叉银匙,以便试出有无蟹毒;食后小盆兜水,内放茶叶、菊花瓣,以便洗去手上的腥味。只此一套,已值五角,蟹价又哪能算昂贵呢!蟹以脐的团尖分雌雄。团脐体小,但内多紫油黄脂,所以凡买螃蟹都愿要团脐的。其实尖脐的虽然壳内紫油少,但黄脂很多,并且螫足都很充实,蟹美在肉,又何必专重团脐呢!
家庭食蟹,有用花椒盐水煮熟的,不但滋味深入,而且便于旅行携带。乡间有一种食法,将蟹放入铁锅内,只上掸花椒盐水,不必太多,蟹熟汤尽,味尤香越。
饭馆在秋季常做蟹肉馅蒸食,如烧麦、烫面饺等,自然鲜美异常。庄肴有“七星螃蟹”,系以鸡卵蟹肉做羹,上放七撮蟹黄,各扣灯笼子蟹壳一枚,食时揭去蟹壳,珍食毕现。
北京除食大河蟹以外,还有用“灯笼子儿”小蟹做“醉蟹”的。即将小蟹洗净放瓮内,内洒烧酒、料酒、花椒盐水、香料,生腌俟已醉透,取以佐酒,足快朵颐。延年南货庄有“糟醉团脐螃蟹”出售,所用的蟹较“灯笼子儿”稍大,已非北京味了。
火锅
火锅在北京旧家冬日是一种天伦享乐、极尽联欢的食品。火锅旧日极讲锅子料、高汤。锅子料简单的有猪肉丸子(由猪肉“南式魁”盒子铺制售)和驴肉两种。复杂华贵的,可以再加熏肉、酱肉,至于熏鸡、熏鸭,只是凑热闹,反倒夺去真味。高汤以真口蘑、川冬菜、羊尾巴油、葱姜作料所熬最为肥美。
火锅除去什锦火锅、三鲜火锅、白肉火锅以外,自以羊肉火锅为最普遍,为最有味。羊肉片在大羊肉馆或善售火锅的饭馆,都是先将羊肉上脑、三叉等好的部分放在冰箱内冻起来,并用大石压紧,然后切片,才能鲜嫩。切羊肉片要断丝切,入口才不至于塞牙。家庭常切顺丝,只求大片,吃到嘴里就不能可口了。切羊腰子,普通皆由旁边下切,据大阿哥溥说,内廷切羊腰子皆横片,不但片大,且另有一种鲜嫩。
各种火锅之外,有人喜吃涮猪肉片,也很香美。也有人喜欢吃涮羊油片,鲜嫩远过羊肉,且不像想象中的羊油腻人。有人喜欢用香菜切断,在火锅中涮吃,确实另有新鲜滋味。火锅中所用菜蔬,有酸菜、冻豆腐、粉条,至于加大白菜头,为近年食客最欢迎的食品,实在只有二三十年历史,是由东来顺创始的。
菊花锅子只是“酒锅子”的变相,除另加以鲜鱼片、鲜鸡片、鲜腰子片以外,另添入白菊花瓣。呷汤自是以此为宜。
饮茶与酒
秋天的饮馔,自然不仅是烤肉、螃蟹和火锅几种,即以“饮”来说,长夏酷热松荫茗话时,自然要喝一杯“明前龙井茶”“杭州贡菊茶”,以清热消暑,一洗尘襟。在此西风满地、凉生四野之际,于瓦屋纸帐、明窗净几之间,三五素心人,畅叙天南地北轶闻,或挑灯夜话、说鬼谈狐之时,就以喝一些“白毫红茶”“极品红寿”,才能得着十分蕴藉。
北京人向不讲究品茶,即有偏嗜,也不过在茶叶上找一些区别而已。至于水的讲求,什么是“惠山泉水”“扬子江心水”“梅花上雪水”,自然没法得着,就是“玉泉山泉水”“三伏雨水”,以至“上龙井水”,在北京虽然能找到,也很少有人去用,只有向自来水去找沏茶的水。品茶向例应“泡茶”,北京的“沏茶”,已很落于下乘,像那茶馆澡堂,锅炉煮水,落地听“噗”的,十分劣相,只能说喝水解渴,谈不到品茶,实在连喝茶都不够的。
北京也有讲究品茶的。丙子的秋天,我在京西青龙桥养病,因钮兄的介绍,到玉泉山旁某古刹闲谈。庙主能书能画,每到天空云净,月色晶莹,便在庙中用晚斋,饭后便坐古松下品茶。庙主命侍者汲取玉泉山新泉,用白泥火炉煮水,燃料是“松炭”(不是松柴)。松炭是庙主用粗松枝烧成,比普通木炭稍有木性,专为煮茶之用。
据说:《茶经》所记用松柴煮水,难免烟熏火燎气味,不如存性的松炭,既不失松木清香,又没烟火气,且利煮水。这种见解,实可补《茶经》之不足。煮水程序火候,和《茶经》所记相同,“一煮如蟹眼”(水初热中心起小泡果似蟹眼),“再煮如松涛”(次听有簌簌的风吹松涛声),水即煮成。品茶的茶具,自以宜兴紫砂壶为相宜,庙主所用便是极小砂壶,容量只有一斗。茶杯也很小,与一两容量的酒杯相仿佛。茶斟在杯内,澄黄淡绿,衬以白瓷杯、古青杯、紫砂杯、老僧衣杯,真是古香古色,令人忘俗。
至于茶的品类,有二三十种之多,已逾炎夏时节的“真西湖龙井”,形似忍冬花的“斛山石斛”,自然不是凉秋饮品。庙主所存的茶类,能供秋日饮的很多,尤以自出心裁的“真莲心”“真莲蕊”为最好。普通茶店所说的莲心,只是形似莲心的茶叶而已,而庙中所饮的莲心蓬蕊,却是门前池塘内的荷花莲蕊和莲子中的莲蕊,虽然不是真正茶叶,但另有一种清香气味,足以醒醉。可见秋日品茶,也是很有情趣的事。
秋日的饮酒也不完全和夏日相同,例如夏天所饮是海淀仁和酒店的“莲花白”,到秋天就要以“瓮头春”“绿茵陈”“五加皮”等利湿化水、暖脐湿中的饮料为主了。
赏菊
菊花谈起来,事故却也很多,大抵也有新旧之分,种植之法,也有“传说”和“实际”的不同。先谈种植,由种植的方法就能分出新旧的不同来。
北京古老传说菊花有三种种法:
(1)原根儿菊花,即花商所说的“老柞子”。
(2)伏阡儿菊花,即伏天折下花枝所插的新秧。
(3)接根菊花,即以蒿子根所接的菊花。
但前两种都不能令花长得太高、花开得太大;而后一种,又非种菊人所欣赏的出品。旧种菊花,虽为名种也没有极高极大的花种。旧种的种植方法,除去“赤金盘”“醉杨妃”几样普通常见的种子以外,有的必须接根,又有接根、插秧、种芽都不成的,便是“朱墨争辉”一类的娇嫩秧子。花不甚大,色如紫回子绒色,花本也不很高,但十分难培养。据种者介绍,此花必须压枝,和压迎春、夹竹桃的方法相同,否则便不能成活。中国旧种名菊,如“鹅翎管”“银线重楼”“紫凤朝阳”“紫袍玉带”“大红袍”“玉虎须”“紫虎须”等一些菊花,近年因爱者甚少,已被逐渐淘汰。至如“绿牡丹”“香白梨”等小巧种子,只能炫耀普通人罢了。
新的种菊方法,第一是插芽。深秋花萎叶枯以后,根下新芽丛生怒发,随在初冬时候,用极快利的剪刀切下,分插于湿泥的小盆中,放在寒暖适宜的屋室中,只要能向阳取暖、泥土不令干燥,新芽就能保持不死(但也不能生长)。到明年二月春分季节前后,新芽才能生长新根,在清明、谷雨之间,移在地下畦中容其生长,立夏后少施麻酱渣、马掌水一类的肥料,自然渐渐长高了。
在地下时间要注意的是雨溅泥,雨后便须立时洗去叶上的泥污,否则叶子就因之腐烂,成一棵光杆儿菊花,就没有什么意味了,绝不能再入赛会的。菊花到入伏以后就要起在盆中。菊花盆有“菊花缸子”“二缸子”“坯子盆”几种。但为培养好的菊花秧子起见,这几种花盆都不合适,必须用宽边直筒子盆才好(此种盆必须定烧)。菊花起到盆中以后,普通都以为应放在土地上可以借一点地气,实在却不尽然。应下垫花盆,免得地上热气蒸郁,且须随时修饰,剪去旁枝小花,只令独花长大。到花已将开时,又须用铁丝做成托圈承受花瓣,还要随着日光移动,取其寒暖合宜,然后到花开时,才能展笑迎人,锦盘呈彩了。
第二是接根。接根有两种必要手续,第一,预为培养老柞子原根,使多长新芽,并须使芽长成长大。第二,要种植“白蒿”(青蒿、籽蒿是绝对使不得的),预取年前白蒿籽粒,分畦种好,培养方法虽不似种菊花秧子费事,但也要用十分力量,方能得到周正的根子。在夏至前后就预备接根了。届时以直上周正的蒿根,齐地面上二寸截去上帽,将菊花秧子斜切取下,与蒿根相接,缚以马兰叶,一星期便已成功。
凡善于菊花接根的,能在烈日之下动手,而不令菊花枯萎。接根菊花有“独色”“集锦”“万菊”三种,但一根一花的却没有。“独色”只是一种菊秧,开并头、四平头、八叉、九鼎,每朵大小相同,花的足满是老柞子所不及的。“集锦”多用带枝蒿根,各接异色菊秧,高脚长花也很美观,但菊花瓣形必须相同,丝瓣、筒瓣、长瓣、短瓣是不能混淆的。“万菊”是花头众多,在百数以上,同色的多,异色的少,市面花厂商店很少见,每年万牲园中(现在的动物园——编者注)总要培植几十盆,异常灿烂可爱。
第三是种籽。菊花接根压枝都不变色变种,唯独种籽能变。种籽的方法,以前中国没有,是后来由日本传进的。日本菊花能有如此众多的种类,如此不同的颜色,全由种籽粒得来。每年初春下种,发芽后一切种根手续和插芽的相同。例如日本菊花名种“赤玉莲花”“班女”“田村”“田盘”等,全是由旧花演变来的。不过菊花收取籽粒十分困难,在深秋时候取足苗、形式颜色全好的独朵花,向日曝晒,冬天放在玻璃窗内,午正移在院一二小时,经过三冬,籽粒才能充实。但一朵菊花也不尽成籽粒,可以种植出芽的,只十分之二三而已!同是一朵菊花,所生新种便不相同,实在是变种的好方法。
第四为种菊杂法。有人借蜂蝶传布花粉,把预计要混合的不同种菊花放在相近处,令它自然传播。以前东北城奎星垣种菊花,使用藕荷色江西菊(北京俗称江西腊),花朵与白籽混种,第二年种籽就有藕荷色的,不过很浅淡罢了。还有人工变种方法,清华大学某君在校园中种菊,菊开时用鹅翎移送花粉,也收了许多效果。也有染籽粒的,用生鸦片烟土冲水和颜色,将菊花籽粒揉过,明年即能变色,但只一年,再次年仍然还回本色或其他颜色。
种菊花的花盆以新瓦盆为上,旧盆次之,瓷盆只能摆桌上时换用,种植时是绝对用不得的。有种茶菊,为泡茶用的。有用白菊吃“菊花锅子”的,虽《楚辞》明言“夕餐秋菊之落英”,也不免有焚琴煮鹤之讥啊!
游赏
北京秋天的玩乐,城里当然以中山公园和三海为欣赏秋光的好所在。以萧疏闲适来论,中山公园不如南海,南海不如北海,北海不如中海。以爽朗适于登临来论,又当以琼岛小白塔、景山五行亭为最高眼了。其实北京可以游览的地方很多,有喜天涯水的,有喜天上水的,就在个人的见仁见智了。
重九登临
重九登高是千百年来雅人应节故事,和上巳修禊一样。北京过去对于重九登高很是重视,不仅到一个高的所在登临一下子,还要吃吃喝喝,所以郊外较比相宜一些。以前讲究野意吃喝的,总要到东北西三郊外土城去。土城是元代都城废墟,城砖被修北京城的徐达、华云龙拆去用了,所以只剩下其中的土坯,留作后人登临。我每当走过元城旧门时,总要立在废桥上,追思当年关汉卿、马致远的歌酒风流,真是七百年来一梦中!土城内外阡陌纵横,兔走鹰扬,鸦栖老树,秋意又不仅十分了。重九之日,携带烤肉炙子食盒酒瓶,城头痛饮,凉日多骄,的确是三秋乐事。酒后拾得残砖断镞,上刻元明款识,又不知心头作何感想了。
北京旧日士大夫阶级登高以登“烟墩”为最高尚。烟墩俗传系旧日烽火遗迹,不知是否?但以北京五方五行五镇来论,也有相当理由。烟墩又称“燕墩”,在永定门外南郊总署南旁相近。砖砌方台高数丈,下基宽三四丈,北面偏西有石门,门内有石级可以拾登,台上有御笔《帝都篇》。《帝都篇》满汉碑文,碑左刻诸天神像,任人登眺。烟墩不算太高,但北可全览市内,南可眺望南野。
四十年前北京还有一个很好的登高地方,便是“法藏寺塔”。法藏寺在左安门内南岗子南头玉清观街后,据《顺天府志》记载,俗称“白塔寺”,其实俗称是“法塔寺”,原系金代大定中所建的弥陀寺,明景泰二年才改成法藏寺。庙宇非常宏大,旧传有胡祭酒碑一座,鹅头祖师碑一座,有塔七级,高十丈,八面为窗,每窗一佛,共五十六佛。每逢重阳节,来此登高的很多。上元节要燃灯绕塔,盛极一时。晚清时庙宇已毁,只塔还能登临。自京奉铁路修成,铁道由塔旁经过,才将塔窗堵塞,塔门砌以大石。于今法藏寺已片瓦无存,只有巍然的高塔,还矗立在夕阳影里,与遥遥相对的祈年殿过此春风秋月的寂寞生活。
三闸泛舟
三闸,没这个名字。若以大通闸为头闸,庆丰闸为二闸的例子来说,高碑店闸可说是三闸了。有关二闸的记载很多,但仍有箫鼓喧阗、酒肉征逐的火气,要想小舟秋泛,就该以高碑店一段为上选了。由二闸闸下到高碑店闸,路长约有十里,比头二闸之间还长,二闸往东的水经过二闸河身和闸口的澄清,一切污秽渐已沉淀,水色一清,小鱼衍尾,大鱼泼刺,颇有水国的意味了。
二闸以东五里之内,两岸高陡,几至两三丈,南岸下一片芦苇,绵亘直到高碑店西水南庄村口,颇似芦花古渡的画本。北岸在佛手公主坟一带,疏密相间地生了许多枫树,秋来老红,下临碧水,遥望芦花,令人神往。在中秋重阳之间,身着皂夹衣(要带一件棉袍才好),在二闸雇好高碑店来回船,小舟席棚,四无遮拦,极可游目骋怀。二闸有酒家养的草包鱼,一尾二三斤,醋熘白汆,虽无兼味,若自带贡蘑渣、味之素,也能得滋味的清越,味外的咸酸。
本文选自《老北京的生活》,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文中所用插图除题图外均来自本书,题图为电影《独自等待》(2004)剧照。
作者丨金受申
插图丨李滨声
摘编丨何也
编辑丨青青子
导语校对丨刘军
重庆最后的“棒棒军”:当几十万人从事的庞大行业没落之后
2017年7月,盛夏的重庆,在一些商圈和批发市场门口,三两个看上去60来岁的男人,手里握着一根拳头粗的竹棒,站在树荫下张望。
楠竹棒已经磨得发亮,挽成结的尼龙绳系在一端垂在胸前。他们被叫做“棒棒军”,在等待雇主出现。
学者秦洁曾研究“棒棒军”多年。他在《重庆“棒棒”:都市感知和乡土性》一书中写道:“重庆‘棒棒’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处于重庆低端劳动力市场、以搬运服务为主、具有山城区域特征的农民流动务工形式…… ‘棒棒’又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传统行业——‘苦力’的延续。”
2014年1月19日,农历腊月十九,导演何苦扛着一根棒棒,和从影楼雇来的摄影师走进了自力巷。接下来的13个月里,他与“棒棒”们同吃、同住、同干活,近距离观察和记录下他们的生活。
在他的镜头里,棒棒们老了,这个行业正在消逝。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中的何苦 视频截图
“溃烂的伤疤”
何苦还记得那个在马路上擦肩而过的“棒棒”:背佝偻得像一张弓,肩上挑的东西看起来并不沉,但他每迈一步都显得非常吃力。他的嘴里叼着一根烟,一边吸一边剧烈地咳嗽,胸腔被一口浓痰卡得呼哧呼哧响。
这个刚从部队转业的军官对“棒棒”不陌生。他出生于1970年代的重庆农村,从小向往城市。小时候,家里的长辈常对他说,学习不好,长大了没出息,只能卖力气当“棒棒”。
他心想,当“棒棒”就能进城,大不了是最后一条出路 。
直到多年后,在重庆的街头遇到卖力气的“棒棒”,何苦才发现,能挑能抬的“棒棒”老了。他去到重庆的大街小巷追寻他们的踪迹,发现“曾经几十万人从事的庞大行业没落了,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他想留下点什么。
递交转业申请书后,何苦开始筹备拍摄。那天重庆下着小雨,他在“五一路”遇到了“棒棒”老黄。
《最后的棒棒》片中人物老黄 澎湃新闻记者 王国庆 图
老黄杵着棒棒站在那,一边看人打牌,一边不时环顾四周,只要有人拎着东西或扛着大包经过,他就会盯着对方的包看很久。
何苦拜老黄为师,并请他在附近找一个住处,后来,老黄领着他到了自力巷53号。
这里像“一个正在溃烂流脓的伤疤”:狭长而行人寥落,两边密布着残垣断壁和木质的破旧房屋,几个手艺小摊贴着墙根次第排开。
何苦住在一套三层木楼里。走廊又黑又窄,经过的人只能侧身通过,楼里活跃着白蚁、蟑螂和老鼠,墙体破损严重,结构也变得歪歪扭扭。只有楼梯口那盏3瓦声控电灯是楼内唯一的现代设施。
他的师傅老黄,住在一间只有门框没有门的房间,不足4平方米的空间里只放了一张单人床,就算俯身进去,也会撞得挂在墙壁的各种口袋乱转。
因为租住的屋子被拆迁,老黄搬过很多次家,自力巷53号还算是条件最好的。
2014年拍摄的自力巷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视频截图
“肩上的自由”
自力巷拆迁以前,和重庆地标解放碑商圈只隔着一条街,直线距离不到300米。巷子历来租住的都是小商贩和手艺人,自力更生,干的是“很多人干不下来的苦力活”。
纪录片里,枯瘦的棒棒“河南”蜷缩在一张窄窄的单人木板床上,四周堆满杂物,“乱得像废品收购站的小仓库”。他 “斗地主”输光了身上的钱,已经5天没有吃饭。直到朋友湖北出现,给他带来了吃的。
河南是住在自力巷53号三楼的老房客,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名,所有人都叫他“河南”。
河南1971年出生在郑州一个小村子里,父亲去世后,母亲再嫁。他与继父关系不好,以离家出走作为反叛,成了没有归宿的异乡人。
那时河南20来岁,辗转到云南边境的河口县,在火车上干了一年的苦力,往火车上搬运香蕉菠萝等水果。1994年,他又来到了重庆,看到大街上很多人扛着一根棍子,帮人挑运东西挣钱。他也到菜市场花6块钱买了一根竹棍和两根绳子,从此加入“棒棒”大军。
老黄说,当“棒棒”没有规矩,只要有力气,舍得下力,不怕出汗,就可以干。
在何苦的镜头里,老黄总是穿着一件军绿色粗布外衣,一双解放鞋,杵着棍子站在街边东张西望。
他心眼实在。有一天傍晚,他挑着两箱化妆品,跟着雇主穿行在人流中。走着走着,就跟丢了,他急得在原地打转,挑着化妆品等到晚上11点。
老黄说,随便拿根棍子找饭吃的是叫花子,而他手中的棍子是干活的工具,虽然不一定比叫花子挣得多,但自食其力。
《最后的棒棒》片中人物“河南” 澎湃新闻记者 王国庆 图
河南也曾对肩上的棒棒寄予改变窘困现实的希望。他说,这行简单,也自由。
最初,他守在朝天门,每天早上在马路边上等活儿,或者去船上挑菜到码头,挑一次一块钱,爬坡上坎,至少有六层楼那么高;接着去朝天门市场帮人扛布,不管多重,收费都是一块钱。“还要跑得快,才能挣更多。”一天能挣一百块。
干了一年半左右他又去了解放碑,一边在建筑工地、餐饮店当挑夫,一边去百货公司干搬运,送电视、空调、冰箱。无论是挑、扛、抬、拽,还是铲、挖、撬、砸,给钱就干。
棒棒挑东西套绳子,讲究一头长一头短,爬坡上坎短绳冲前便于迈步,下坡下坎长绳冲前避免卡脚。很多次,河南的肩膀和脚磨烂了,时间久了,结成又硬又厚的老茧。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解放碑的大楼刚开始兴建,水泥和沙砖头瓷砖都要搬运工。河南住在七星岗,每天早上天微亮,准时带人到工地里干活。
他买了一个BB机别在腰间的皮带上,只要一响,就知道业务来了。
新世纪百货,大世界酒店,万豪酒店,中天大酒店,都有河南的足迹。那几年,他收入高的时候每月能过万,那是他日子过得最好的一段时间。
在何苦看来,上世纪90年代,更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进入城市,他们没有文化,也没有技术,靠着一根棒棒和与生俱来的力气在车站码头等物资集散地挣钱致富。将这种重体力劳动服务从原来的车站码头推广到大街小巷。
山城爬坡上坎的地理条件也给“棒棒”提供了生机,大到工厂企业装船卸车,小到家庭个人购物买菜,随口一嗓子“棒棒儿”,就有一群肩扛棒棒的人出现。
自力巷的“棒棒”除了老黄,河南,还有大石。
住在一楼的大石是自力巷53号最老的租户。1982年的春天,他加入山城“棒棒”大军,大约算重庆第一批“棒棒”。
《最后的棒棒》片中人物大石 澎湃新闻记者 王国庆 图
大石的老家在重庆合川,他从14岁就开始给人担煤炭,每天要走七八十里路。直到他去到在重庆解放碑的大伯家里,看到有人在挑送煤炭,一天下来挣的钱比在农村多,他决定留下来跟着干,肩上从此扛起了一根棒棒。
每天,有四千筐煤炭等着他。大石凌晨1点起床,一直挑到夜里12点,再把200元钱揣进兜里,睡上一个小时后继续干活。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烧煤炭,大石不缺活儿干。直到90年代,集体煤矿点撤销了,大石又在离解放碑不远的十八梯给沿街的20多家小饭馆送煤炭,一天能挣十几块钱。
“一辈子的苦力”
三十多年过去了。
刚来重庆的时候,大石的儿子1岁,现在他的孙子8岁。
年纪越大,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腰越来越弯,腿越来越沉,汗腺也在快速扩张。从28岁起,干了35年的棒棒,大石说自己是“一辈子的苦力” 。
他每周一三五晚给新华路上的小饭馆送煤,一次300个,工钱10块。每天清晨,他还给小饭馆挑菜:6点钟起床,从南坪的家里坐公交车到农贸市场,每天的工钱10块。刨除公交费,每月结余不到300元。
大石精打细算,攒了钱在重庆市区买回一套复式楼房,女儿也供上了大学。原来租房的房东看他踏实,以较低的租金把房子委托给他经营管理,他成了自力巷53号的二房东。
眼看着快递、搬家公司在城市遍地开花,手提肩扛落伍了,雇佣棒棒的越来越少了。和大石一起干棒棒的人,老一个就少一个,很多人转行木匠,瓦匠,电工……
何苦说,每一个到今天还在当“棒棒”的人,一定有必须要当“棒棒”的故事。
在街头等活的“棒棒” 澎湃新闻记者 王国庆 图
他镜头里的老甘,除了做“棒棒”,剩下的时间都关在阁楼的屋子里看影片《刘三姐》,在一个便携式影碟机上反复地看,记不清看了多少遍。他只是说,《刘三姐》真好看。
老甘打了一辈子光棍,一辈子不走运:年轻时未婚妻悔婚,他决定进城闯荡;进城后,用五年时间攒了一万块钱,准备开面馆,结果从银行回来路上遭了贼;后来他又花五年时间,攒了两万五,准备做点小生意,又被人偷了。最后,59岁的老甘定下新目标,在60岁生日的时候存上一万块钱,为自己过个像样的生日,娶个老婆,有个家。
但60岁生日的时候,老甘只存了两千,计划泡汤了。他卸下棒棒,回到大山的家里干点农活,靠低保维持生活。
当“棒棒”养不活自己,只能兼职做别的脏活累活。何苦的师傅老黄,为了赚20块,双膝跪在洗手间的地板上,撸起袖子就把右手插进了马桶,帮雇主捞舀狗食的铁饭勺。他希望尽快帮女儿还完房贷,去永川带外孙。
河南去到餐厅做起搬运工——6月份,重庆天气燥热,餐厅老板招不到员工,只能雇他去。每天搬5个小时的食材,一个月收入2400元。“我现在还有力气,可以干。”46岁的河南说。
河南离家后再没见过母亲,他寄望棒棒和牌桌带给他好运,赚够10万块钱,做个小老板,风风光光回去。但现实是,他把干“棒棒”赚来的钱在牌桌上输了个精光。
2014年1月,河南接到家人发来的二十多条短信:母亲去世了。“姑爱如海深,达(叔叔)恩比天高,妈历万千苦,武志(继父)九点孬。” 他在手机上按下这四句话。
他没能挣到钱,也没能回家。
消逝的自力巷
自力巷拆迁的那天,河南正在四川一个工地上刷油漆。等他回来,自力巷已经成了废墟。
河南的书,他和家人的照片,都埋在了废墟里,一并埋在底下的还有陪他时间最久的那根棒棒。
2017年7月的自力巷,已经被高耸的“未来公寓”大楼取代。未来的自力巷将成为五一路金融街的一部分。这里拆除后,聚集在解放碑龙来巷的棒棒都各自散开了。
河南最后一次见老黄是在一年前。“他变得老态龙钟了”,老黄回到永川女儿的家里,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走起路来颤颤巍巍。
当“棒棒”的几十年里,大石挑坏了十几根棒棒,他原本留了一根棒棒,被他儿子劈成了两半,插到菜园里当作蔬菜的支架。
63岁的大石现在做房屋中介,尽管网上租房的信息很多,他还是坚持要出去贴租房广告。
下午5点半后,太阳下山了,大石从家里出来,在大街上东窜西窜,伺机张贴小广告。路过解放碑的时候,他会绕道过去看一眼自力巷,周边的饭店老板他都熟悉,至今也还有人喊他帮忙挑菜,一天只有10块钱,来回公交车费4块,他还是会去。
和大石不同,无论日子多么艰难,河南都不打算捡起那根棒棒了,“现在盖楼用更专业的人,都有公司组织管理,我们是草台班子。”他说当“棒棒”没什么出息,不想走回头路了。
《最后的棒棒》片中人物“河南” 澎湃新闻记者 王国庆 图
河南看上去很瘦弱,他的左腿有残疾,弯曲困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上半身略微向一侧倾斜。
在当了17年棒棒后,他开始在小饭店干各种杂活。每天干完活,他就会跑到附近的图书金融大厦里看书,一直看到书店清场的广播响起。
他在这个城市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熟悉的一些地方日渐变得陌生,前些年还在挖地基,转眼高楼就拔地而起。穿行其中,河南觉得自己很渺小。但他认定自己属于这里,离不开了。
7月的重庆酷热难当,他穿着一件松松垮垮的灰衬衣,一瘸一拐地走在重庆解放碑附近的较场口。母亲去世后,他第一次想唱歌。
朋友带着他去了KTV,他选择了一首《敢问路在何方》,音乐响起,河南呆呆注视着墙上的显示屏,“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 他敞开嗓子吼了起来。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两句,他唱得特别用力。
在街头等活的“棒棒” 澎湃新闻记者 王国庆 图
惊魂36小时5岁女童手指被门夹断,家长全城求医
来源:健康广东
怀胎十月
很多妈妈也怀了一颗“玻璃心”
等娃生出来后
看着娃一路上防不胜防
踩遍各种受伤的“坑”
爸妈的玻璃心
更是支离破碎
6月14日,今年首个台风“鹦鹉”登陆广东,虽然没有正面袭击深圳,却让周先生一家天降横祸。
那天下午4点15分,窗外狂风大作,阳台的衣服都眼看就要被吹飞了。
“正好是星期天,我们一家正躲在房间里看电影,孩子妈就让5岁的女儿去阳台上收衣服,突然,我们听到‘砰’的一声。”
紧着着,他听到了最可怕的三个字——
手断了
原来,一阵大风吹来,阳台门“砰”的一声关上,女儿佳佳的小拇指被门框夹个正着,女儿顿时痛得哇哇大哭。
爸爸赶紧跑过去,眼前的情景简直让他“不敢看”。
小拇指中间被夹断,指尖的部分,已经耷拉了垂了下来,伤口血肉模糊,还能隐隐约约看到白色的骨头……
他马上翻出了家里的急救包,用纱布给女儿包扎了伤口,随后,一家人开车直奔医院。
到医院时,佳佳手上的纱布已经被血渗透,挂号,测核酸,等到进入手术室,已经是晚上8点半了。医生告诉他:手能保住,手术大概需要1-2个小时。
听到这句话,周先生心里的大石落了下来。
晚上9点、10点、11点、12点……
眼看着时间一分分过去,原本落下的心,渐渐不安起来。
手术比预定时间要长,四五个小时才结束。
但结果却“不理想”。医生告诉他,佳佳小拇指的动脉、静脉、神经都撕裂了,手术只帮她接上了动脉和神经,至于静脉,没找到,没法接上。
“静脉没接上,这可怎么办?!”父母一听就焦虑了。
“当时医生说伤口没缝,让静脉血流出来,有时候流着流着,有可能静脉就自己长好。”
一家人只能再等等。
第二天,6月15日,佳佳的小拇指还是血流不止,纱布要一直换,指尖也开始变黑。
这下他们实在等不下去了。
“特别求助!”当天下午2点57分,佳佳的妈妈最先发圈求助,希望万能的朋友圈推荐更好的治疗方案。
“你若是知道,请留言给我好吗!我们全家人感谢你!谢谢!”
▽
很快,各路好友纷纷留言支招,当中被提到最多的一个人,就是深圳市人民医院手显微血管外科的主任庄永青。
孩子爸周先生赶紧搜了一下这个名字,不明觉厉:
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第四、五届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深圳好医生,全国白求恩式好医生……
问题是,怎么找到他?
立即上网挂他的号。“但当天已经没有号,很绝望。”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下午5点14分,他发了朋友圈“求救”。
果然是万能的朋友圈,2分钟后,他就收到了庄永青的手机号码。
▽
回忆起当天的情况,庄永青说:
“那天下午我正在出门诊,有个朋友打电话来,说了孩子的情况,希望我能帮忙。随后我就告诉他,可以把我的手机号给家长。”
周先生把电话拨过去,着急地问了庄主任2个问题:
“手指还能不能留住?”
“能不能一到医院就治疗?
庄永青斩钉截铁地告诉他:行!可以马上治疗!
至于结果,谁也不能100%保证。“但庄主任一句话提醒了我,孩子最糟也是现在的情况,争取一下,还有一丝希望。”
庄永青还提醒他,带好核酸检测报告,这样“省时间”!
当晚7点,周先生一家赶到深圳市人民医院,10点,佳佳进入手术室,此刻,距离事故发生已经过去了30个小时。
庄永青坦言,手术前,自己心里也有忐忑。
“一般断指救治的黄金时间是在8到12个小时内,孩子明显已经过了黄金时间,血管已经水肿和变性了。另外就是,不知道之前的手术做得如何,最怕是需要的组织给切了,不需要的组织没切,这样给我们留下的余地就很少。”
但想到孩子才5岁,他决定无论如何要冲一把。
幸运的是,清理完伤口后,他发现需要的组织都还在。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要把那根“找不到的静脉”揪出来。
“病人不会按照医学教科书来生病,所以我们在找静脉的时候,要结合书本的知识和临床的经验。一般来说,静脉撕裂后会往后缩,这时候,原本静脉的位置就留下一小块黑色或者红色的血栓,所以,我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找血栓。”庄永青说。
在显微镜下一番地毯式搜索后,“火眼金睛”的他发现了那小小的一块血栓。
“这下就心就稳了。”
跟着血栓“顺藤摸瓜”,静脉血管也找到了。
但这仅仅是开始,血管直径只有0.5毫米,血管壁薄如蝉翼,稍微用力就会破,怎么接上这段静脉血管,又是一个难题。
这次,庄永青用上了世界上最细的线。
这根线有多细?举个例子,一般成年人缝合血管,用的线是9-0的,这比头发丝还细,而给佳佳用的线,则是12-0,只能用显微镜看。
如果没有显微镜,你看到的场景就是,一个医生对着空气比划。
“我只有一次机会缝血管,缝不好,就没法补救了。”
58岁的庄永青把眼睛凑到显微镜前,找准最佳视野,屏住呼吸,整个手术室都要保持安静。
由始至终,他的身体都保持住一个姿势,一根直径0.5毫米的静脉血管,整整缝了1个小时。
再经过8个小时的手术,一个通宵下来,佳佳受伤了36小时的手指保住了。
▽
目前手指恢复良好,血不流了,指尖也恢复了红润。
台风季是手外伤的高发期
手指夹伤要做到这3点!
夏天来了,台风天、强对流天气会频繁袭击深圳,每年七八月份,深圳人被门窗、车门夹伤手也进入高发期。
庄永青提醒市民,手指虽小,却是人体最灵活的器官,它不像其他部位有丰富的肌肉保护,手外伤非常容易损伤血管和神经肌腱,导致手指缺血坏死、功能受损。
发生手外伤,谨记3点。
01. 受伤后要科学包扎
先自己用消毒过的纱布或尽量干净的棉布在出血部分加压包扎,然后到医院规范处理。
02. 手指断了,按“三原则”保存好
保存断指有三原则:干燥、隔离、低温。
先用纱布包裹,再用塑料袋密封,最后放入盛有冰块的容器内。
03. 选技术过硬的医院
手部的血管极其精细,手外科手术需要在高倍显微镜下进行,就像是“微雕”,只有接受过长时间专业训练的骨科医生才能胜任。
来源:深圳卫健委、深圳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