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岭南名园清晖园要“活化”了先把园区外围容貌修整下2、武汉首个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列车来了乘客在车头可看隧道全景3、录取通知书里的“秘密”与心语,你读懂了吗
岭南名园清晖园要“活化”了先把园区外围容貌修整下
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怎么修复、活化,一直备受顺德人关注。7日,记者从顺德区大良街道获悉,目前清晖园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工程即将在局部启动,目前清晖路提升改造工程、果栏路升级改造工程正在公示施工方,预计后续工程即将启动,预计外围多个工程耗资将超160万。
园区外围多个工程耗资超160万
集古代建筑、园林、雕刻、诗书、灰雕等艺术于一身的清晖园,被列为岭南四大名园之一,是顺德文化杰出代表。
今年1月8日召开的顺德区第十三届党代会第三次会议提出,要加快研究推进清晖园片区整体提升。7月30日举行的顺德区委十三届五次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推进清晖园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的规划设计。
此次大良街道根据相关规划,对清晖园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工程。首先此次公示的佛山市顺德区金凯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673596.02元的投标价,成为“清晖路提升改造工程”中标候选人,该工程北起清晖路与凤山中路交汇处,南至清晖路与鉴海路交汇处,全长约1000米。施工内容包括清晖园门前沥青修复路面、清晖园门前新建人行道路面、宜新电器门前新建路面、零星修复人行道路面等工程。
另外一个公示的是佛山市顺德区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529037.59元的投标价,成为“果栏路升级改造工程—外墙装饰部分”中标候选人,该项目针对果栏路户外翻新,建筑外墙铲除外立面层新喷石漆(各色)、拆除、新造拉丝不锈钢边框铝塑板招牌(选色)、拆除新造铝合金玻璃窗等有关工作。
如果算上近期也要推进的华盖山栈道防火绿化及雾化加湿工程(预计耗资41万),整个清晖园历史文化街区此次“活化”工程投入超过160万元。
清晖园街区“活化”拒绝大拆大建
近日佛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陪同清晖园主人龙氏后裔、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前院长龙炳颐到清晖园周边片区调研。鉴于龙炳颐曾为澳门历史城区、开平碉楼与村落、马六甲海峡历史名城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及评审作出卓越贡献,郭文海希望龙炳颐能参与清晖园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工程。
对于清晖园所在地大良街道来说,该街道认为这一片区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在不破坏其价值的前提下,宝华巷片区结合毗邻的清晖园设立大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在锦岩山周边增加文化商业功能、在名扬里周边建设弘扬顺德传统美食文化的展示与体验空间等。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凤城”记忆能延续下去,大良街道提出把宝华巷改造成为能传承具有大良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打造集陈列、展示、体验为一体的公益性文化场所,使宝华巷片区成为大良的文化地标和展示传统文化的城市厅堂;同时,与清晖园结合形成岭南园林、建筑匠艺和传统手工艺的综合展示场所。尤其是宝华巷的精华部分将依旧保存下来,比如具有较好的建筑质量、体量、材质且与宝华巷片区传统历史风貌相协调的蓝田路一巷民居等共16栋建筑,改造为传统风貌建筑。
另外围绕清晖园周边区域改造,不得不提城市建筑高度问题。随着这一片区正在修建佛山地铁三号线,加之其仍属于顺德商业活动较为频繁区域,今后可能会吸引一些开发商来建高楼,或者当地居民会对旧楼进行加高整改。为此大良将根据相关保护规划中的建筑高度控制,针对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建筑超高影响城市整体风貌的情况,清晖园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新建建筑及对原有建筑进行改建、加建、重建时都应严格执行相关建筑高度控制要求。
清晖园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设想:
首先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如对传统街巷中麻石铺地、街巷两侧建筑高度与立面材质等体现其传统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进行保护。在此基础上,大良旧城的传统格局和传统街巷被统一纳入到涉及大良旧城历史文化要素展示与利用的“古迹径”规划中,通过这一完整体系,串联起包括山体、水系、不可移动文物、历史遗迹在内的重要城市历史景观,并利用绿化设施、灯光设施、道路铺地等方式,增加历史城区的活力与吸引力。
【记者】尹辅华
【摄影】戴嘉信
【作者】 尹辅华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武汉首个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列车来了乘客在车头可看隧道全景
没有了传统的列车驾驶室,今后,乘客在全新的5号线列车车头,可以通过玻璃窗一览地铁隧道内的全景,体验列车全速前进的速度感。
5月31日,首列“武汉造”全自动驾驶地铁列车下线,不久将在武汉地铁5号线投用。作为首列武汉造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车辆,其启动、驾驶、停车、检测全部是自动完成,代表了目前国内先进智能列车工业化信息化智慧化的高水平,也是轨道行业“武汉造”的一个新的飞跃。
31日,长江日报记者在位于黄陂的武汉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产业园内,登上这列刚下线的全自动列车。宽敞的车厢内,灯光明亮,行驶过程中十分平稳。在车门处上方的显示屏上,5号线的运营线路——标示,体验感十足。
传统列车的车头,驾驶室与乘客车厢之间是分隔开的,但是在全自动无人驾驶的列车上,这个空间是完全开放的,车头的透明驾驶车窗,可以将窗外的景观一览无余。
工作人员正在测试
车辆取消传统地铁车辆驾驶室,采用与客室一体化设计,提升了乘客乘坐体验;客室照明系统具备自动调节照度功能,有效提升乘坐舒适度;每节车厢内摄像头由3个增至6个,车门侧面,设有醒目的“紧急报警器”,呼叫之后,将实现视频通话的功能,车站控制中心可以见到车厢内的真实情景,更加全面地掌握客室内情况。
武汉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2014年3月开始投产,首列武汉产列车于2014年5月16日正式下线。目前武汉基地年新造能力达400辆,2020年下半年即将生产11号线二三期车辆项目,并已开展转向架检修业务。
全自动地铁列车有啥“高精尖”
5号线全自动驾驶列车为四动两拖六辆编组,列车长度约为140米,高3.8米,宽3米。最高运营速度为80公里/小时,每列车定员载客约1896人,超员载客约为2640人。
作为全自动驾驶列车,车辆严格按照44个全自动驾驶场景、1085条具体场景需求等全自动运行系统要求进行设计生产。
列车具备自动唤醒、自动运行、自动折返、自动回库、自动休眠以及远程控制等功能。
与常规地铁列车相比,车辆增设脱轨及障碍物检测装置、带远程复位功能的断路器、列车智能运维系统等设备,并且对关键电路进行了冗余设计,整车控制电路复杂程度大幅提高。
聘请了第三方独立安全评估机构基于全自动驾驶场景需求、GOA4等级全自动驾驶功能设计等进行安全评估。
列车采用变频空调,可实现最大程度节能降耗,并且配置有具备杀菌、消毒、净化空气等功能的等离子空气净化器。
车体采用铝合金轻量化车体,牵引系统采用直流1500V第三轨受电,通过变压变频(VVVF)系统,给三相交流牵引电机提供动力进行牵引。
作为武汉轨道交通首个全自动驾驶项目,列车采用目前最先进的全自动驾驶技术,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具备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
长江日报出品 记者:龚萍通讯员:刘丹丹 袁永华摄影:记者李永刚 视频:记者李永刚 龚萍 制作刘慧 吴天琦 海报:摄影李永刚 制作陈智 赵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录取通知书里的“秘密”与心语,你读懂了吗
【讲述】
新学期开学在即,许多高校以饱含心意的“一纸素笺”,与新生们“深情谋面”——
录取通知书里的“秘密”与心语,你读懂了吗
编者按
这个夏天,多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火”出了圈。在新生与大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中,一张张展示大学历史文化、承载办学特色与成就的录取通知书宛如一位位“信使”,向新生传递着学校的价值追求、人文精神。
“火”出圈的录取通知书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和殷切期待?我们带您走近几支参与录取通知书设计与制作的团队,在他们的娓娓讲述中,共同感受“力透纸背”的良苦用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通知书资料图片
浙江农林大学录取通知书陈胜伟摄/光明图片
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资料图片
北京科技大学录取通知书资料图片
2023年复旦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全新亮相。资料图片
研发特种涂层护航“国之重器”
讲述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吴晓宏
这个暑假,我们团队自主研发的航天器用特种涂层被应用于书签上,作为哈工大录取通知书的一部分,与即将入学的青年学子见面了。
书签虽小,但科技含量满满,上面的涂层大有来头。
2017年,我带领科研团队开始参与“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相关研制工作。环绕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之旅漫长而遥远,在长时间极端恶劣环境下,如何保持环绕器上的五星红旗标识不褪色、不脱落?经过一年多紧张攻关,我们开发出了集抗辐照、低挥发和耐高低温交变等性能于一体的特种涂层材料,并经特殊工艺套印在铝板上,解决了这一难题。2020年10月1日,正值国庆和中秋双节,当看到“天问一号”环绕器上鲜艳的五星红旗从茫茫宇宙为祖国的生日献礼时,我和团队每位成员都深感自豪。
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是哈尔滨工业大学长期形成的优势特色。2003年博士毕业留校后,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才能把自己的专业所学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多次调研后,我发现在航天领域有一个重要环节——给航天器表面涂覆功能涂层,相当于为航天器穿上多功能“外衣”,以提高其性能和可靠性,而传统技术已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为此,我将研制新一代航天器特种功能涂层与防护技术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立志成为航天器功能的实现者和安全的守护者。
2009年,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三号研制过程中遇到减重难题,迫切需要用镁合金机箱替代铝合金,但其应用前提是必须突破镁合金表面难以制备高散热涂层的技术瓶颈。在镁合金表面涂覆高结合强度的涂层本身就非常难,而要具有高散热功能,更是难上加难。我们自主创新、另辟蹊径,经过上千次试验—失败—再试验的过程,终于发明了具有高结合强度高散热能力的热控涂层原位生长技术,实现了轻质镁合金机箱在航天器中的应用,成功助推“嫦娥奔月”。
2015年,我国“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研制过程中需要耐高温消杂光黑色涂层,这是保障探测精度的重要核心材料。但已有的进口涂层存在污染镜头风险,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必须自主研发。接到这个艰巨任务后,我和团队夜以继日、不懈攻关,成功研制出低污染高性能消杂光黑色涂层。2016年12月,“风云四号”卫星发射升空,对地综合观测能力全球领先。
20多年科研工作中,我们赶上了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好时代,在科研取得突破的同时,我和团队都收获了可贵的成长。
过去一段时间,化学、材料、生物、环境被坊间传为四大“天坑”专业,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国家发展新兴产业、高科技都离不开材料,前景非常广阔。我想,这份通知书正是用我们的故事告诉广大青年学子:始终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就能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千年不坏之纸书写闪亮青春
讲述人: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
这个夏天,送到每位复旦大学新生手中的录取通知书,用的都是一种特殊的纸张——开化纸。用校长金力的话来说,“它承载了古法造纸工艺与复旦先进科技,诠释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精神”。这份“中国式浪漫”,还要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说起。
传统写印材料——纸张和墨都是高分子材料。长期以来,古籍保护的核心疑难问题就是修复材料,而难中之难是适合修复古籍的纸张缺失。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高分子科学家,杨玉良院士直面难题,领衔从事纸墨等核心写印材料的科学研究。
探寻的目光,投向民间。杨院士逐渐锁定了“开化纸”这一古老纸张。他发现,浙江衢州开化县的黄宏健等人,从事开化纸恢复工艺多年,由于缺乏现代科学技术指导,多年摸索不得门径。于是,杨院士亲赴开化县考察,并设立院士工作站,拉开了新开化纸工艺恢复的序幕。
杨院士从组建与纸张研究相关的生物、化学研究团队入手,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考察开化纸、江西铅山连史纸、四川夹江状元红纸、安徽泾县宣纸、福建连城连四纸以及日本美浓纸、埃及莎草纸、以色列死海古卷(羊皮书),并到访德国汉堡大学写本文化研究中心等地,广泛了解世界范围内手工纸生产与修复应用情况,逐渐确立了开化纸工艺恢复及再造方案。
基本确定的主要造纸原料是北江荛花。然而,荛花野生资源严重不足,采集规范性差,加工处理缺乏标准化流程和指标体系。为此,团队里生物研究方向的钟扬教授带领成员开展攻关,对荛花品种进行充分的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逐步构建起以人工种植、组织快繁等手段为基础的造纸植物人工快繁体系。
有了原材料,漂白又成为新的“拦路虎”。谢守斌博士发明了“荛花树皮纸浆无损漂白方法”,用漆酶将荛花韧皮纤维漂白至远超宣纸的白度,而纸浆中决定纸张寿命的关键因素——纤维素聚合度丝毫不降低,可保证开化纸千年不朽。此外,团队还提出了干热和湿热条件下开化纸纸张纤维素降解的不同路径和先后顺序,通过聚合度、结晶度等的测量,测定新造开化纸的寿命,确保开化纸的质量……
有了科技介入,开化纸重获新生,被用于古籍修复、版画和书画创作,还用于制作复旦新生的录取通知书,展示着科学、人文与艺术的奇妙融合。而接到开化纸录取通知书的复旦学子,也能够体验传统与现代的融会贯通,生发出无尽的想象与热情。期待他们用奋斗之笔,在千年不坏的开化纸上书写闪亮的青春之为。
薄如蝉翼之钢镌刻灼灼初心
讲述人: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镀锡板首席工程师、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方圆
北京科技大学“以钢为纸”的本科生录取通知书惊艳亮相,主体是用薄如蝉翼、光似镜面的“5G钢”制作而成,由北科大和首钢联合研发。通知书背后,是中国科研团队“从追赶到领先”的逆袭故事。
5G钢又名蝉翼钢,以厚度薄如蝉翼而著称。研制如此薄的钢材,夹杂物微细化是一大难题。举个例子,高端的汽车面板厚度最薄为0.5毫米,要求夹杂物尺寸不超过50微米。蝉翼钢厚度最薄仅为汽车面板的14%,夹杂物尺寸要求进一步减小60%以上,最大尺寸不得超过20微米。国际上仅有少数先进钢企掌握这一技术,而且连铸周期长、生产效率低。
我们组建了蝉翼钢科技团队,依托首钢京唐公司洁净钢生产平台,提出夹杂物逐级控制思路,基于转炉低氧出钢、精炼防聚集、中间包强化去除、结晶器流场控制等策略,率先实现了高效高洁净。
完成夹杂物攻关后,另一大瓶颈是超薄规格冷连轧。一般而言,钢材厚度越薄,宽度越宽,轧制难度越大。在低碳钢技术领域,国内外先进钢企都采用酸连轧—退火—双机架二次冷轧工艺,国际最薄厚度为0.10毫米,最大宽厚比为7500。传统技术下,酸连轧及二次冷轧压下率大,轧制负荷高,且0.16毫米以下规格在二次冷轧时对张力、轧制力的控制稳定性要求高,高效稳定生产难度极大。
在国内外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团队成员一次次“头脑风暴”。既然现有条件下无法取得突破,那么,为何不改变现有条件?于是,团队把突破点放在张力上,决定提高张力,以有效降低轧制力,从而实现厚度减薄。
传统轧制时,张力通常是材料屈服强度的30%~50%,如果提高到50%以上,就极易因微小波动而导致局部开裂甚至拉断。果然,试验初期,当张力提高到屈服强度的60%以上时,我们经常会听到“砰”的一声——发生了轧制断带。有时,一天甚至会断两三次。我们认真分析原因,终于发现,带钢厚度的微小波动会导致张力波动超过50%,从而发生断带。新的问题产生了:如何降低大张力下的张力波动难题?经过一次次摸索,我们最终通过改变传统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将响应时间缩短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实现了超大张力稳定轧制,最薄厚度从0.10毫米突破到0.07毫米,最大宽厚比从7500突破到114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有力支撑了5G设备减量化。
如今,中国钢铁制造业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我们已经在“蝉翼钢”“手撕钢”等许多方面拔得头筹,可仍有不少“卡脖子”难题等待攻克。希望即将迈入校园的学弟学妹们珍惜青春韶华,勇做复兴路上的“钢铁脊梁”。
翠竹承载锦书诉说绿色故事
讲述人:浙江农林大学竹制录取通知书研发团队负责人王韬
依托学校在竹子研究和竹材加工领域的科研优势,我们连续9年研发以竹子为原材料、以刨切微薄竹技术为核心的录取通知书,并融入新的专利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相关技术获8项国家专利。
竹制录取通知书的研发,开始于2015年3月。当时,刨切微薄竹技术虽已成熟,但要制作成录取通知书还是有难度的。我们用了近两个月时间,通过技术革新、反复印刷试样,最终在当年5月30日,制成了厚度为0.75~0.8毫米的录取通知书样本。为了解决竹材对折容易断裂的问题,每份录取通知书使用的都是双层刨切微薄竹,并在两层刨切微薄竹中镶夹了超薄无纺纱布,再结合激光断点打孔技术,很好地避免了断裂风险。同时,使用先进的热压、防腐、印刷等技术处理,确保录取通知书字迹清晰、耐压耐折、便于收藏和保存。
此后,我们又不断尝试将复合竹材的强度加强、将材料的厚度降低,实现了多种技术革新。例如,2020年,从竹基材的柔韧性和防霉技术入手,实现了录取通知书柔性强、可任意卷曲折叠,并且无毒、无害、防霉的特性;2021年,进一步增强了柔韧性和透光性;2022年,开始探索全国首款3D手工制作的竹制录取通知书……现在,我们的录取通知书制作过程中无废水、废液产生,采用改性淀粉胶黏剂,通过物理加工和手工3D制作,全过程绿色环保,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理念。
2023版录取通知书,不但继续采用3D手工制作,而且材质更薄更坚挺,厚度差不多和3张普通A4纸相当,可任意对折、侧压,甚至可以像纸张一样卷曲成轴。
竹子是记录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生态环保材料,有很强的固碳能力。竹制录取通知书,不仅具有文化属性和科技含量,还向新生传递着学校崇尚生态、发展科技、弘扬文化的价值理念。
几年来,在录取通知书的设计制作、迭代升级中,我们的设计团队也在不断扩容。期待更多绿色的“种子”在校园里萌发、生长,为美丽中国添彩增色。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张胜、张士英、颜维琦、陈鹏、陆健、王斯敏光明日报见习记者李家欣光明日报通讯员陈胜伟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21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