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生活打卡季#
一直有人在网络上用“七十年代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是一比一点几”,试图说明当时的人民币购买力强,进而试图说明当时我们的老百姓生活水平不低。
如果一两个人这样说,当然属于错误认识。但一直有人坚持这样说的话,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样说话的人有什么目的了。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明当时国内的黄金价格只不过是国家对民间黄金的收购价,不能反映人民币购买力强的问题。其实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属于类似的情况,并不是人民币和美元币值的真实反映。真要说明人民币实际币值,和与美元的汇率,需要用国际市场上的交换来说明这个问题。可惜当时的人民币并不能出现在国际汇市,没办法进行这样的直接比较。
同样,用国际市场上黄金的价格,同样没办法说明当时人民币的实际币值。于是我们只能采取比较复杂的换算办法,来说明人民币与美元的实际汇率。但可惜的是,当时国际市场上的很多物资,没办法用人民币买到,仍需继续用两国国内同一物资的价格进行换算比较。
从网上查到的数据如图片显示:
根据图片中我们可以得知,在1970年,美国国内玉米的价格是1.33美元每蒲式耳。蒲式耳是个容积单位,1蒲式耳约相当于36.268升。干玉米的比重在0.75—0.78之间,也就是一升差不多一斤半。这样算下来,一蒲式耳约为36.268*1.5=54.4斤。算下来,美国国内的玉米,大约为2.44美分一斤。
而在同期,我们国内的国内玉米收购价为1斤一毛零四厘。所以如果按照玉米价格算的话,大概4元人民币可以买到1美元的玉米。由此看来,网友给出的人民币对美元1:1.557的汇率,与实际购买力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当然,不管是美国或者国际上的任何物资,价格都是不断变化的,不能简单地用一种商品的价格进行这样的简单比较,只能大概反应两种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
但同时需要说明的是,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同样不能通过国家收购价真实的反应出来。原因是,当时我们国内的所有物资都不属于商品,价格并不是人民币购买力的真实反应。以玉米价格为例,每斤玉米的收购价,同样包含了一斤粮票的价格。经常有人说那时候的票证是没有价格的,这样的人基本上可以确定,不具备与人讨论问题的能力。
因为在六七十年代,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有倒卖票证从中赚钱的投机倒把者。一般在倒卖者的手中,一斤粮票的价格一般在每斤两毛左右。农村集市上私自卖粮食的价格,大概相当于国家收购价加上粮票的价格,实际上还要稍微高一些。如果这样算的话,人民币的购买力,实际上要比国家定价和收购价低不少。
所以一直拿六七十年代人民币购买力说事的人,其实从你们提供的所有数据,都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因此,“六七十年代人民币购买力强,人民生活水平高”的说法,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大概是为了佐证“现在人民币购买力差,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说法,与事实具有较远的距离。
至于为什么一直这样编造谎言混淆是非,我已经说过无数次了——无原则美化改革开放前老百姓的生活,否定改革开放的合法性和必要性。事实证明,这样做的人,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