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如何印刷与发行?-人民币有多少厂印刷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是人见人爱的话,毋庸置疑就是这种粉红色——...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是人见人爱的话,毋庸置疑就是这种粉红色——

近期一则谣言传得沸沸扬扬。当然央行已经第一时间出手辟谣、同时反手就是一个报案。

不过,不少不明就里的人,其实是不清楚这些钞票是如何从印钞厂出生到流向社会千家万户的。一些人总会

不禁担心,

会不会存在谣言中的“私印同号钞”,导致历年印钞厂印制的钱在社会上越积越多,最终钱都变“毛”掉呢?

不会。

一、现金发行会历经哪些环节

先从整体来看。货币发行,或者更准确地为区别于广义货币M2,叫做现金发行,是印制产品、发行基金、现金等不同称谓的同一实物在不同部门之间移动的过程。

这其中移动过程中涉及到的不同部门及转移路径大致是:

原料→钞票纸厂→印钞厂和造币厂→各地人民银行发行库库房→商业银行金库→老百姓手里

二、人民币印制相关企业分布情况

人民币现金在印制时,是由我国目前归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的生产的。

该公司前身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1948年底,在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前夕,中国北方多个解放区的印钞造币厂合并成立第一、二、三印刷局及直属厂。1948年12月1日,以华北银行为基础,合并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人民币。1948年至1953年,共21个印刷厂参与印制了第一套人民币。解放区的印钞厂担负了大部分票券的设计、原版制作、印制任务。

图源: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管理局成立。1949年,三个印刷局分别同北京、天津、上海等印刷厂合并。到1949年末,已有14个印制企业。1950年,精简为10个企业。1958年,精简为4个企业:北京印钞厂、上海印钞厂、沈阳造币厂、上海造币厂。

1980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印制总公司,对内使用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管理局名称。1991年,更名为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2021年12月20日,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更名为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

目前,该公司组织架构如图示:

图源: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江湖上传言钞票是由“劳改犯”印刷的绝对是瞎猜,人家印钞厂职工是标准的国企职工。2012年人民日报其实就有过专访辟过谣。

来源:人民日报

并且印钞厂的业务还不单单是印制钞票,还印制我们大家熟悉的护照、银行本票、银行汇票、邮票、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赛事活动的门票等印制工作。与此同时,还印制过其他国家比如越南、古巴、蒙古、尼泊尔等国的货币等等。

当然,因为人民币现金分为纸币和硬币,相应地,印钞造币行业也分为印钞厂和造币厂。印钞厂分布在北京(业内称为541厂)、上海(业内称为542厂)、石家庄、西安、南昌、成都等城市,其中西安主要印制50元和20元券别的钞票,而硬币制造厂分布在上海、沈阳、南京等地,其中南京主要制造硬币5角。

与国外不同的是,美国等国家印钞厂一般归属美联储(美国的中央银行)管理,造币厂则由美国财政部管理。而在我国,不管是印钞厂还是造币厂,都归属于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也就是归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管理。因为同属于人民币现金,纸币与硬币的制造和发行流通大同小异。

三、印钞厂纸币印制生产计划管理过程

印钞厂印制生产环节与普通书籍印刷行业一样,同样油墨味很重,印刷也是分班组按照程序进行的。程序上分成胶印,凹印,丝凸印(丝网与凸版联合印刷,也是在这个环节印上冠字号码),正背面涂布,裁切、检封与装箱等程序。

当然,印钞厂并不生产印钞纸张,印钞所用的纸张是由同属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的三家企业生产的,分别是河北保定钞票纸厂、江苏昆山钞票纸厂和成都钞票纸厂。不过,从材料构成来看,印制钞票的纸张中掺杂了棉花等物质,并不是单纯的木纸浆。

印制钞票数量的多少是由计划规定的,具体地讲,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货币金银局正式下达的文件规定的,并非印钞厂可以自行决定。除非是印制护照、邮票和银行本票、汇票等,这属于印钞厂市场部门自行开发的客户印制需求,是由市场决定。

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货币金银局制定钞票印制计划时,一般是每年的8月底要求分布于各省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根据当地经济形势变化、移动支付渗透情况等匡算下一年度本辖区的现金需求计划,并要求各省级分行以正式发文报送总行。现金需求计划的准确度还往往是各个人行分支的考核项。下图是某分支的考核办法:

人民银行总行汇总了各省的下一年度现金需求计划后,在当年年底最迟不迟于下一年的1月底通过正式的局发文向各印钞厂下达全年印制钞票计划,属于指令性的计划,既不得超计划印制也不得少印。

所以在钞票印制方面,印钞厂对于印制数量无决定权。

此外,与普通印刷行业一样,印钞厂印钞时也会产生“废品”,只是经过质检确认后的废品一般都经过审批程序后在印钞厂内部通过钞票销毁机器销毁掉成为碎钞而已。因为冠字号码作为钞票的“唯一身份证”,一般来说不会重复,除非是假钞模仿真钞印制的。

至于说真钞的冠字号码重复,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刚才也讲了,印制的废品虽然属于真钞,但经过检验确认后都销毁掉了。

最终都将成为碎屑。即便印钞厂对于印废的钞票补充印制一张同样冠字号码的真钞,那也是要经过大量审批程序的。并不是一个人(哪怕他是什么董事长)可以擅自决定的,毕竟每一步都有各种“留痕”,易于追溯责任。

所以,谣言中所谓“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原董事陈耀明私印同号钞”的可信性极低。一个高管得指挥一群下属(因为有多道工序,所以肯定远不止一两个工人)加倍工作,还要消耗加倍的耗材和电力。多出的成品还要占用加倍的空间(2万亿元体积约23870立方米),要运出去也要加倍的运力(2万亿元约2.3万吨)......这其中留痕那么多,其败露的风险想想都知道巨大。

笔者查阅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年报。2005年底时,全国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总量也才2.4万亿元。一个人再有能力,指挥几个人几年时间印制了几乎相当于全国人民的现金持有量,可能性太小。况且,刚刚也说了,这么多印钞纸张消耗,得需要多大的能量来协调印钞纸张的供应、产品的生产和产成品的堆放?真要有,那也是能遗臭万年的集体作案了。

话说回来,在当前的高压反腐形势下,那么多人悄悄做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怕是即使没人举报,也会因为内部分赃不均而早就“东窗事发”了吧?

四、印制好的人民币产品在银行系统流转

(一)储备人民币产品的各级人民银行发行库情况

接着说人民币现金发行的事。上面描述的这么多的都还在印钞厂印制环节,这时生产的钞票有一个专有名称叫做“人民币产品”。说白了,跟印刷好的报纸待运往各地一样,都是印制产品而已。

至于这些人民币产品的动用,也不是印钞厂自己说了算,都要按照每张钞票规定的价格结算(印制费)“卖”给中国人民银行,这一点在《人民币管理条例》第十条中明白规定着——

“印制人民币的企业应当将合格的人民币产品全部解缴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发行库”。

注意是“全部”,所以真要有“私印”一说,这钱他能不能拿得到还两说了。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大部分地级市(西藏除外,西藏全域由农业银行代理人民银行发行库职责)和部分县均设立了保管人民币发行基金(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供人民币发行的准备基金,是未发行的货币)的发行库,并按照重要程度区分为总行重点库(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广东、吉林、辽宁、上海、江苏等15个省份的省会城市)、省会城市的省分库、地级城市的中心支库和县支库。

全国目前有大大小小的储备发行基金的发行库近2000个。而人民币发行基金在近2000多个发行库之间周转运输就是一个实打实的“物流”过程。

(二)人民币产品在人民银行系统之间调运摆布

人民币产品印制好后,一般解缴到当地的人民银行总行重点库,这个重点库名义上库主任是人民银行行长,实际履职中一般由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的一把手担任。

在全国人民银行系统(不包括印钞造币企业)直接从事现金搬运等发行库库房管理的人员有3000多人,他们时常自嘲“我们不生产人民币,我们只是人民币的搬运工”。这么多人,每天面对堆积如山的现金,保不齐哪天想犯罪,比如偷偷拿一箱或者合伙拿一箱出去。

这方面,按照内部规定,人民银行各级设发行库的分支行行长每年都要实际组织人员检查库存实物是否账实相符至少一次的,更不用提,还有各级分支行副行长或货币金银部门的负责人也要按照规定每年对发行库库存实物数量与账上数量进行核对。

所以,在发行库这个环节,即便出现盗窃款项事件,但由于实时的24小时防盗监控和各项内部牵制制度的规定,真要盗库,难度也大。前些年人民银行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支行发生过发行库内盗案,发行库库房管理人员监守自盗,后来,因为发行库保管的发行基金早晚要出库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取到款项肯定会核对一遍,导致发行库内盗露陷。

那么印制好的人民币产品如何遍布全国近2000多个人民银行发行库呢?答案是通过火车(货运专列)或者汽车调运的。这其中,发行基金调拨命令作为行政命令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根据各地上一年度8月底上报总行的次年发行基金调拨计划(次年3月份可以调整一次上一年上报的计划数字),总行签发发行基金调拨命令,由各省会人行货币金银部门在行内保卫处和驻行武警官兵的“保卫”下,通过火车货运车厢或者汽车运钞车(专用车辆)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现代版的“押镖”行为,押镖一次短途一般要3天时间,长途一点的,比如说新疆赴上海押运一次最少也要半个月之久。

从此方面也可以看出,社会使用现金的成本确实不菲。

(三)人民币产品最终出库投放给商业银行过程

作为“银行的银行”的央行,在发行基金全部摆布到各级人民银行的发行库里后,商业银行在自己金库现金储备不足的时候,也会跑到人民银行像普通社会公众去银行那样存取款。

具体过程是,在央行开户的商业银行每日根据自己金库库容和客户前一天的现金存取预约数字以及自己各网点的请领数字,开具现金取款支票到人民银行会计部门,由人民银行会计部门(一般叫做营业室或营业部)从商业银行(或信用社)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账户里扣除对应金额,即算作从账上完成一次商业银行到人民银行支取现金的过程。具体实物方面,则由商业押运公司车子负责从人民银行发行库运送到商业银行的金库或者各个现金需求网点。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商业银行金库里的现金与在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账户里的钱一样,都是准备金,只是形态不同而已。

而且根据现行货币银行理论,商业银行金库里的钱还不算是M0。只有当社会公众——你、我、张三发了工资到达工资卡后,我们去银行网点或者ATM机具上支取现金,那么这时候商业银行才把现金投向了社会。

这时候离开整个银行体系的现金才是人民银行金融统计上的M0,也就是真真正正的“现金”。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在现在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级银行制度下,人民币产品或者后来的人民币发行基金再后来的现金,流入社会和退出社会流通领域的唯一渠道就是商业银行,除非发生人民银行系统内部的内盗案件

。注意是“唯一”,除此之外,印制好的现金没有任何合法渠道流向社会公众的手中。

(四)残破人民币的销毁过程

这时候又有人担心,人民银行管理的印钞厂每天机器都是开工的,那么钞票岂不是越印越多?这样下去社会上保有的钞票数量岂不是越来越多?那不就是通货膨胀?答案是,不会的。

正如人有生命周期一样,钞票也一样,有发行就有销毁,这是一个新陈代谢循环的过程。随着钞票的流通使用,逐渐磨损、脏污,这些钞票在小商小贩、张三、李四拿到商业银行存款时,被商业银行柜员或者后台金库中心工作人员使用清分机(一种可以分辨好钞票和残破钞票的机器)清分后,剔除残损的钞票,可以继续流通的钞票才会被用来支付给社会大众。

被剔除的残破钞票会被商业银行交存回人民银行发行库,然后人民银行会在商业银行支取现金时给付新钞票,就这样交回再替换新钞,就实现了流通中钞票的更新,这样就可以保持社会上流通中人民币的整洁度,维护人民币作为国家名片的形象。

这些被交存的残破钞票,一般后续会由各省的人民银行在省内设立几个场所进行处理。

具体就是,将商业银行交存回来的残破钞票组织人员(一般都是外包人员作为点钞工)进行全部复点一遍,确认没有假币、没有长短款差错后,再次组织点钞工交叉复核一遍,再次确认数字无误后,使用大型机械进行绞碎,再将碎钞以7比1的比例进行压块处理(以100元为例,压成红色的砖头大小),以便于保存和运输。之后,这些碎钞有的会被运往生物质电厂用于发电。

图源:金融界

五、总结

央行每年印制新钞的增长只会因为通胀水平和经济增长。整个现金从生产到最终离开银行系统(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到个人手上的全过程中,除非印钞厂和人民银行发生内盗案件,否则不可能流经除了商业银行(含农信社)以外的任何机构流出。

(来源:

金融监管研究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隔音门窗定制

欧大师隔热门窗

隔热门窗代理

铝合金门窗品牌排名

上一篇: 人民币大跌破7.2!外资撤离?人民币、美元到底哪个会被做空?-最近人民币贬值了多少
下一篇: 人民币存款利率调整机制迎来历史时刻-2015中国三季度金融存款是多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